今天读《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本书有一个很有触动的点,里面提到说原生家庭大概率会导致心理问题,但也有少部分例外,其中讲述了一个案例是一个家庭不幸福的女孩在决定自杀的时候写下了自己应该自杀的原因和不应该自杀的原因,面对长长的应该自杀的理由,她内心有一个声音冒出来说:是的,你很惨,但你依然可以活下去。于是她大哭一场,接受了自己的不幸,人生也变得不同。书中提到,不幸事件本身就只是事件,而重要的是我们对它的看法,一味地和它斗争才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而解决方法是直面痛苦,接受痛苦。可能接受这个词用词还是不够准确,带了一定的主观性,书中提到应该不带主观地去沉入痛苦。当然这个没有那么容易做到,但面对它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自身的成长。
今天看另外一本书的时候也提到,如果想要从过去的经历中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就需要从自己从成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自己,研究自己,最终才能意识到阴影小孩的存在,也将会有所成长。
在我综合了多种观点之后,我逐渐理清楚,可以概括为,童年的创伤是发生的事件,我们如何看待决定了这件事如何去影响我们今后的生活,如果成年以后还是受到童年的创伤场景的影响,我们会不停地通过各种手段去弥补,比如缺爱的孩子想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获得别人的关爱弥补小时候的创伤,但这种斗争的心态才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反而是接受这样的事实客观存在,放过自己才能过好自己未来的生活。成年之后的一些弥补性行为往往形成固定的习惯,意识不到,如果放任那些创伤影响自己就会一遍一遍加深这样的习惯,我们只有直面它,研究它才能从中有所收获。
在我昨天的思考中,我发现在人际关系一项中,我会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具体表现为希望自己不要紧张,不要无趣,要表现活泼,如果出现一项我可能就要在自己心中扣上大半的分,但是这件事要是发生在别人身上,我可能最多扣上一分半分,这也就是反映了我对自己的看法和客观的现实不一致,别人其实根本拿没有那么在意我所谓的表现不好的地方,是我自己一直在揪着不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