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追求秩序,做时间管理,写待办事项,抛弃多余的东西,热衷于断舍离的生活方式,我总以为每个人,或者说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都是按计划表生活的人,虽然常常每天发生的意外总是让我的计划变成一张废纸,我总是在违心地做计划,然后放弃,然后再做计划,再放弃。我常常怀疑,为什么别人做计划之后按部就班的完成是那么容易,对我来说,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对做计划实在提不起兴趣。我以为是我懒惰,身上没有优秀的人该有的自律。
直到我读到蒂姆所著的《混乱》一书。才知道,掌控混乱,才是适合我的自律之道。
原来,不依靠秩序,也可以掌控人生,还能享受计划之外的惊喜和意外。
在此之前,我被时间管理的执念困扰了十多年。一边期盼井然有序的人生给我带来优秀的光环,一边羡慕别人说走就走的旅行。朋友毫无计划的出行,遇到心仪的另一半;别人随心所欲,反而过的五彩斑斓;而我,忍受着待办事项的不适,眼红恣意潇洒、放浪不羁、不受限的人生。
让我放弃秩序,就像让我放弃了变优秀的可能。努力可能会成功,但放弃一定会失败,即使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总比无路可走原地踏步甚至回头要好得多,就是这种思想上的困境,让我以及很多人都陷在时间规划、整理术、计划表的囚笼之中,有些人太执著于时间管理法法则,反而让生活缺少很多弹性和机遇。
我常常告诉自己,只要努力,别人能做到的,你也一定可以,可是,无数次的尝试和放弃让我觉得,越是努力,越是厌弃。
后来,我才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个性,适合别人的时间管理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总有人适合在混乱中找到掌控人生的快感。与其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挣扎,不如在旁边打造一座属于自己前行的独木桥。接纳自己独特的自律方式,这其实是上帝赐予我们的天赋。
《混乱》一书说到:
如果我们仅凭直觉,只接受秩序的驱使,错过的是更广阔的人生。
万维钢说,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当然秩序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一种充满安全感的存在,它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带给我们充实感甚至于幸福感。不可否认,混乱带来的多是麻烦和不适。很多人研究出时间管理法则、断舍离、思维导图为的就是在思维和学习中建立一种习惯,习惯又何尝不是一种惰性呢?然而我们又在一味追求跳出舒适圈,摆脱对安全和稳定状态的依恋。这仿佛是一种矛盾体,追求秩序是我们的本能,而混乱是我们一直恐惧和逃避的存在,不同的是,混乱带给我们的是创造力,是应变力,是适应力。
跳脱舒适区,意味着我们应该拥抱混乱。然而一味的混乱会让我们的人生变成惨剧。混乱中夹杂着规律,才是我们不断进步的正确打开方式。
怎样才能让混乱为我们的自律人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蒂姆在《混乱》中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无聊是创意的天敌,警惕则可以带来创意。为了保持警惕,方法就是给自己创造意外,打乱现在的局面,从无序中看清细节,从而找到灵感。
为了获得成功,我们可以将随机因素引入爬山算法。随机选择多个领域进行尝试,锁定自己获得成就最高的领域,然后在到达该领域最高点处继续搜索,看看能否登上更高点。无论我们想要培养一种兴趣、学习一门外语,还是撰写一篇文章抑或是成立一家公司,我们要不断改变,不断将自己推向更高处。
专注带来高效并不适用于每个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力,多线程交替工作反而可以将每个事件的效率提高。
把待办清单换成卡片,抽到那张是哪张,把自己赶出舒适区,强迫自己大脑的血液倒流,完成当下抽取到的卡片指示的内容。
认知多样性是提升创造力的秘方,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聪明绝顶的人可能束手无策,而新鲜的血液的注入则可能帮助我们打破僵局。和不同领域的人进行合作,以获得新的灵感。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或者参加一场谁也不认识的聚会,去结实另一个圈子的人。
工作区域不一定要整洁,只要适合自己。整洁和创造力并不成正比。
学会在混乱中快速理清头绪,从而出奇制胜,想赢就要制造机会让别人输。长期安于计划会让我们丧失即兴创作和快速反应的能力,从而失去在机会到来时出奇制胜的可能。
现在,人们的工作方式、场景、内容和时间都不允许我们提前规划,但我们却需要在混乱之中寻求不断自我提升之法,如何在多重身份实时切换的混乱世界,保持不断向上的人生?
长期依赖计划表会让我们变得思想迟钝,对我们应对改变是不利的,习惯成自然,下意识和自动化会让我们在意外到来之时无法及时应对,甚至丧失自救的能力,计划与其说是人们寻求自律的方式,不如说是一种固步自封的逃避。主动拥抱混乱,甚至制造混乱,拓展我们可承受的无序的边界,打破无聊,打破一成不变,打破按部就班,主动积极的应对,拓展自己的多元可能以及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这是混乱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