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整理案例时,回看与许多妈妈的交流,发现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我应该让孩子从几岁开始开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我们邻居家的孩子已经报了3个兴趣班了,我们的孩子是不是也该去学?报这些班是不是越早越好?
——我给孩子报了好几个兴趣班,每个他都要上,每个都不愿意丢,但每个他都好像不是很专注的学习?
——我的孩子报兴趣班的时候,我问过他要不要学,而且也告诉过他学的过程中要吃苦,他都点头答应了我,可是坚持了不到两个月,现在就说没兴趣了,该怎么办?
——孩子上兴趣班的时候,我其实经常肯定和表扬他,甚至还经常奖励他继续学习,可是效果并不好,奖励的时候好一点,奖励一过又是老样子。
——我的孩子如果认真学,其实可以学的很好,但就是不能集中精力,不够专注。
——我的孩子受不起挫折,老师一批评,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就不想学了,就说没兴趣了。
——我的孩子现在问他有什么兴趣爱好,他都说没有,除了玩、看电视、打游戏,其它都没什么兴趣。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上小学高段了,学业繁重,现在打算给他把有些兴趣班给取消掉。
在一对一回答这些问题时,我将落脚点都放在了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个性偏好和成长经历上。今天翻起这些个案时,尤其是今天还听到一位妈妈找我反映孩子不爱读书,不爱学习,不想写作业,问我有什么办法……
我想问题的根源是多数家长都没有认真思考过一个问题:
孩子究竟为什么而学习?

孩子为什么而学习,其实许多家长都是盲目的。很多家长说为孩子将来能找个好工作。但是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工作能够带给他什么?试问世界又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理解工作的含义呢?
回想我们自己小时侯,当感到学习特别枯燥的时侯(那时侯远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幸福,有那么多的辅导班,那么多的教育机构研发出的各种调动孩子积极性的学习方法)。那时即便是做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好学生的我也曾不止一次盼望过可以早点上班,为何?因为在我心里上班就等于不用学习和考试了啊。
我想现在应该也有许多孩子这样想的。其它他们心里更羡慕大人可以不用写作业,不用因考试不好挨批评,不用因为其它同学比自己出色而担心家长的数落……
什么是学习的原动力?
有一次去去参加大妞学校的家长座谈会,期间校长以自身为例讲到现在许多学生都没有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无法体会“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谛。
听后我陷入深思:学校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论出身与社会地位,只要你肯付出努力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平台。可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提高了,而孩子的学习水平及学习能力却没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而提高。
相反,很多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孩子,反而把孩子送上了刑场,比如李*一,他的父母李*江和*鸽都是名人。究其原因是很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书,或者说学习是为了什么。
越是家境条件优越的孩子,越很难理解为什么读书,将来他就不知道为什么工作,而那些从小便背负着某种强烈动机或使命的孩子则更容易取得好的成果。
我很小时,就听父母经常唠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那唠叨的背后,可能隐约有些对我未来的担忧,因为我从小就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
上学时读的最多的是“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 ……”的言论, 偶尔也会飘过周恩来先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鹄壮志,但更多时侯想的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试问若从小没有目睹父母的辛劳、体验过生活的困苦,又怎会得知“生活不易”的道理,又怎么有着奋斗与吃苦的自觉?
拿现在经常听到我身边的朋友提到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和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为何去创业的故事。除了信仰和情怀,我想可能和当时他们一穷二白的现状是分不开的:一个穷,一个找不到工作。我想这可能就是奋斗的原动力,当然除了这些,他们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造就了他们的瞩目成绩!

兴趣何来?
我想我从小对生活的体验并不深刻,所以我无法向孩子深刻描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艰辛,也对“若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这句话的感受缺乏深刻理解。
但是我可以教会孩子为兴趣而读书。虽然这个在众多的原动力当中最为飘渺。因为兴趣这个东西最不靠谱,来得也快去得也快,所以“坚持”是兴趣的最大挑战。
所以,我在孩子3岁开始,就一直在寻找可以培养孩子学习方面兴趣的各种方法。虽然在引导孩子趣味识字,趣味记单词,到利用音乐、节奏、绘画背诵文章等方面起过一些进步,但感觉培养孩子自动、自发兴趣这条道路很长、很长,我怕我一个不留意,将孩子的兴趣抹杀了。
所以,我一直觉得兴趣真的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是习惯。习惯靠什么,靠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坚持。
现在,在父母的世界里“兴趣带来的乐趣”是许多人都缺乏感的。
虽然我们经常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挂在嘴边,但是现在的许多大人都在做着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都在幻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一次,我一定要…..父母尚且如些,如何让他们去和孩子谈兴趣带来的快乐,谈兴趣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
另一方面,人们天生对自己不懂和不会的东西既心升向往和憧憬,又心升焦虑。就像很多父母说“父母的社会地位决定孩子的未来”,我想这何尝不是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呢?如果将孩子培养的足够优秀,又何须担忧孩子的未来。所以现在很多父母拼命赚钱,就是为了将来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生活品质,以为这些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当然,我想其中有一部分父母是把赚钱当成一件有趣的事的,但大多数是通过钱,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体面。
我不记得从哪看到一句感叹:“一过三十,人的体面就只在肤浅的车子、房子、票子和孩子身上。很多你曾经引以为豪的东西,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人的年纪越大,就越有能力去接近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从中我读出了焦虑、压抑和失意……我想能写出这个句子的人一定是一个失去“兴趣原动力”的人,一个充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伤感寂寞情怀的人。
培养兴趣不能盲目
那么兴趣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兴趣是让孩子在知识上获得精神上的喜悦感,让孩子产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兴趣是孩子在一件事上可以收获事物本身带来的成就和外界对他成就的关注;兴趣是与一群有相同爱好的小伙伴一起交流做喜欢的事情的感受;兴趣是在别人的鼓励、认可、批判和质疑中不断探索和进步;兴趣是在无事可做时,或者无聊至极时仍愿以心托付的事情。
另外,没有批判和质疑的兴趣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太多批判和质疑的兴趣也是维持不了多久的。所以批判和质疑是考验一个心里承受能力的关键,也是检验兴趣真伪的关键。
事实上,大凡敢把兴趣一条道走到底的人,都会依靠兴趣在职业发展上取得具大突破。
比如:有些人对“说话”感兴趣,说着说着成了主持人、演说家、表演家;有些人对“写作”有兴趣,写着写着成了作家;有些人对“美”感兴趣,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成了艺术家;有些人对“音乐”感兴趣,慢慢成了作曲家、音乐家等等。

无论从什么时侯出发,以兴趣为半径,都终将绘成圆满。
最怕的是没有兴趣,或者放弃了兴趣。因为“人生没有彩牌,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