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这句话出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书籍《认知》,吴建平著。
书中表明,认知是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该书先从避免思维误区并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型,到提升认知的方法,如写作,阅读等,再到认知升级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最后到实践。逻辑清晰,通俗易懂,是一本侧重思维与方法的成功励志类书籍。对于需要提升自己却又迷茫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的人,或许能给他们指明方向。
成就感是快速成长的核心驱动力。看到这句话时,我首先想起的是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经常被夸奖的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快,做的更好。对于孩子来说来自父母的夸奖是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认可的表现,是对他的一种反馈,告诉他你做得对,这样他会很有成就感,会在旁边的小朋友炫耀。
事实上在这个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反馈,另一个是你做对了。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在学习或者工作中一直希望得到他人的夸奖是个很不成熟的表现,但却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成就感。没有反馈,就不知道做得对不对,甚至一错到底,以一种麻木的方式去面对工作和学习。
如果有反馈,而反馈的结果是你做错了,情绪就会低靡,信心和勇气就会受到打击,一般人在经受几次打击后就会放弃。
有时候,我们需要将一件很长或者内容很多的事情分成很多个简单容易完成的小步骤,每完成一步就要验证是否正确,获得反馈,如果正确,表示你做得没错,你的方向没有错,就能更坚定信心,更有勇气。成年人不是小朋友,奢望大人的夸奖来获得成就感,我们需要给自己找来成就感。
在书中的第二大模块中提到,写作是知识留存率最高的实践之一。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在你看完了一本书后,当时的印象很深刻,颇有感触,觉得学到了东西。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周或者一个月,你还能记得书中讲了些什么吗!看过了却留不住,那依然不是你拥有的。这令我记起了很多程序员喜欢写博客的事,他们将最近看到的、学到的、发现的问题、知识或者经验以自己的语言和思路书写下来。在写下来的过程中他需要梳理整件事情,理解每一个需要提到的知识点,并且按照清晰有条理的流程将它们写错来。这个过程中,他已经对这些知识进行完整的加工处理,深深的印到了脑海里。
当然,书中亦有一些偏激而又片面的观点,比如说书的副标题“所谓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成长是身体和心理向成熟发展的经历,是身体和心理上的成长;而认知是对事物和信息处理加工过程,是思维和方法上的成长。
另外,作者忽视经验的作用,注重突破思维的局限性。我们有时候要突破现有的困境的就需要突破思维局限性,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但在绝大多数实际应用中,经验是最有效最切实际的解决办法。
而时间、空间、经验,和知识是造成局限性的最根本原因。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在本质上也是在现有的经验之上去突破因现有经验而造成的局限性,而突破思维局限性的过程又制造了新的经验。这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促进的关系。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本书侧重思维和方法,实例也很清晰易懂,对具体的问题也提供了简单明了的方法。对于刚走入社会不久或参加工作不久的人来说,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
由于这是一本成功励志类的书籍,在这个全网反对鸡汤文的背景,很多人会有抵制心理。看过了很多书,知道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看过了知道了却做不到,他们怨书不好,鸡汤文不好,道理不好,这是一种畸形心理。很多鸡汤文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大同小异,光指出问题的所在或者制造某种精致美好的愿景,却不能提供实际有效可用的方法,看了人都只能羡慕向往却又得不到,因此滋生反感,这种类型的鸡汤文都没有看的必要。
关键在于方法技巧以及本身的实践,毕竟如果不行动不实践或者做不到,那要么是方法技巧不对,要么是人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