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进》这本书的作者是采铜。很多人因为知乎知道他,我是因为听说了这本书才认识了这位擅长思辨思维的浙大心理学博士。
有读者说这本书只是他在知乎上的回答的集锦罢了;我基本不看知乎,也并不在意是否为集锦,关键在于此书能否帮助我成长。或启发思维,或干货分享,或开拓认知,或触动心底……在我看来,如此便是值得一看的书。
“采铜”这一笔名,出自于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他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即搜集并整合第一手资料,产生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采铜本人也用行动践行着这个名字所代表着的学术上的严谨和创造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采铜研究那些很厉害的人,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再结合心理学原理,总结出一些可操作的办法。于是,就有了《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一年来我也看了一点心理相关的书籍,大多是指导读者向内看,了解内心,基本到这一步就停止了;但在《精进》中,采铜依托专业心理学知识引导读者寻找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挥别人没有的特质,并投入到一个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中,不断地打磨,直到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

纵观本书的目录:
1.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
2.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适合选项
3.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
4.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5.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突破大脑的限制
6.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长为T型人才
7.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一无二的【成功】之路
第一章谈时间: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接起过去和未来。
第二章谈选择: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第三章谈行动: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第四章谈学习:
只有最后能够作用于现实的学习,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
第五章谈思维:
既要简化外界输入的信息,也要简化我们表达出来的信息,为思维腾出更多的使用空间。
第六章谈努力:
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的策略。
第七章谈成功:
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敢于突破种种局限,不断试错,形成自己的优势甚至是独特的知识资产。
作者提到“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做到周密思考”。
人在思考时可能会有很多毛病,会被生动的个案吸引,会固执地捍卫自己的观点,还会对自己的未知领域毫无洞察。
思考站不稳,“思维脚手架”来帮忙。书中介绍最常用的“脚手架”是矩阵和清单,还附上了详尽的介绍,而且还有具体的举例。
如下图所示便是书中所举的矩阵例子:
如何研制一款新奇的饼干?
运用矩阵工具可以抽象出尽可能完整的分解问题的维度,通过细分找出尽可能多的表现值,再在不同表现值之间尝试建立各种组合,由此找到最符合心意的饼干类型。


还是比较清晰、简单易上手的。
再说“在行动中的反思”。
1、保证及时性:在做完一件事后几分钟内疚开始反思,最好能把反思的主要结论写在纸上,以便查阅。
2、整理反应链:这有利于我们理解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运行机制,在今后的同类事件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掌控事情发展的进程。
3、关注意外现象。
笔者对反思的好处也有所了解。
例如情绪管理。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负面情绪出来作怪影响了生活或工作的进程。在整个过程结束后,我会跟自己做一个沟通,争取在下次出现同类情况时,将影响降到最低。
再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选择抛开歉疚和埋怨,反而将失误作为反思的鲜活案例,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错误。
我想,我们的目标不是追求完美的“毫不出错”(想来这也是没法达成的),而是在不断反思中成为自己的领导者吧。
而作为一本年轻作者写的畅销书,自然也少不了一些批评。
比如“都是鸡汤啊”、“明明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却非要写成一本书”、“无非就是那些理论的东拼西凑嘛”等。
笔者忍不住想起一句话可能令许多人心痛的话: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回到本文的标题:用心理学教你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书,而实践的部分,只能留给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