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个人的真诚,是在所有品质中最能令最多数人满意的,那么罗振宇正是在三年前贫乏的高中岁月中的一个夜晚,以一张肥头大耳的可憨可爱和言语中随处展现的真诚幽默,捕获了我的心。第一印象决定要不要和他交往,接下能走多久,全凭人格和思想, 幸运的是我们不是现实中的男女,我拥有绝对权,不满意,就直接取关。但我偏偏是个求知欲极其强烈的人,罗振宇贩卖的有种有料有趣,让我陷入迷恋,以至与差不多每个中午你都会见我在床上的小桌子上往口塞饭,却不知饭滋味,因为精神食粮远比物质的谷物蔬菜美味得多。他的菜品,五花八门,从经济,历史,生物学,心理学,到社会学,人类学,军事和哲学,在他这位厨艺高超的厨师的盘子里色味俱全,我吃的酣畅淋漓。人家是爱屋及乌,我却是因美食爱上了厨师,由鱼迷上了大海。他成了我崇拜的人格对象,时至今日,我可以毫不夸张的承认,他是站在一扇通往智识世界的大门门槛前大声呼喊的那个人,我闻声而来,自此步入幽林小径,踏入漠漠高原,见飞鸟游鱼,遇奇虫异兽。他对我而言,不再单单是一个惹人喜爱的脱口秀主持人,一个知识的贩卖商,而且是我敬重的老师。他每天的60秒音频,固定的6:30是自律的死磕,自律背后藏着责任,对团队对员工对粉丝的责任。加上他言语中透露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色彩,自律,独立,自由和理性,构成了他在我眼中的人格,而正是我所要决心追求的。
罗振宇一直宣称他的身份是商人,提供知识服务的商人,知识与商业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智者运动,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所谓智术之士,不就是用批发或者零售的方式经营精神粮食的人吗?他还警告过,那些粮商无所区别的吹嘘他们的一切货色,自己也不知道哪些是有益的或者有害的,他们的顾客也不知道,除非他碰巧是个体育教师或者医生。什么是知识?知识,柏拉图定义过,要满足三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得,正确的,而且是被人相信。我觉得最后一条是多余的。既然是正确的,就要相信。真的知识,是定律是概念是归纳,用于指导实践,用于生活,辨是非,善决断,活用则小可达特定实践目的,大可提高人生的质量和幸福水平。对于知识,人们往往有一些普遍的错误认识。比如最常见的观点是知识无用论。知识无用,不是知识本身无用,没用的会是不运用,不懂得运用的人。就像拿着一串钥匙,却不知道锁的模样,当然无用!知识有用,如文学讲修辞的知识。修辞是人类认识世界在语言上的体现,掌握修辞知识,一可优化对信息的描述,二可改变认识世界的角度,三可在口头交流,书面表达上作为一种互动的手段。难道这算没有半毛钱用处吗?再如,行走于金融市场,如果没有一些基本的关于博弈论,概率论以及经济学原理,那么你就是闯入虎穴,却渴望找到金灿灿的宝藏。最后的结果是有来无回。还有许许多多在工作,生活,情感,交际领域需要的方法论的知识,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医学常识。知识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前人们总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现在可改过来说,知识就是金钱。
知识是固然重要的,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知识需要长在身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才能使知识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一方面,人类文明浩瀚深远,领域繁多,载在书本上的知识数不胜数,我们需要学哪些知识?毕竟人类只有一个大脑,大脑的阁楼空间也不适合一味的丢进不加筛选的家具,否则就把人读傻,成了呆子。另一方面,人类的工作记忆有限,知识需要思考,不断实践,才能成为刻入大脑的武林招数,否则进入脑袋中只是过眼即忘的信息。所以,时间与践行是让知识成为自身一部分的两个要素。钱钟书说过,智慧的代价是矛盾。人类用智慧创造了现代文明,文明的本质上要靠复杂的协作关系来维持,协作的最有效率的方式是分工合作,随着分工越来越细致,专业性越来越强,知识量指数级的飞增,每个人对于另一种职业的人的依赖程度变的前所未有的高,联系密度也是如此,这是生存的选择。另外,人类发明各种各样的工具,使工作效率,协作效率最大化。这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人类个体被各种外界的人,工具,人产生的信息所包围,时间已经被分割成碎片,以便应对处理这些汹涌而来的外部力量。因此,花在知识的吸收和践行的时间便相对的削减,时间不足,知识又是重要的,便催生了知识焦虑,知识恐慌。罗振宇拿捏准了时代的需求,做了保姆,把最美味的食物,直接用汤勺喂入当今中国对知识最饥饿最贪婪的中产阶级口中。
罗振宇于2016年推出的“得到”知识服务型app,便是他觉得是解决问题的一剂良药。他的招术是邀请各领域的他佩服的牛人,如中国最贵商业顾问之一的刘润,硅谷投资人吴军,还有李翔,王烁,李笑来等牛人,请他们开专栏,讲最有用的,最前沿的知识,但是作为消费者必须为此买单,一个专栏一年199元。花钱治病,中产阶级是毫不犹豫的。这药效的口口相传,便让他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治疗学习焦虑的医师。我就是最先来求医那一批人,罗振宇可是我认识多年的老师。用药不久,我竟然发现一个秘密,药指标不治本。我的意思是,他企图用外部的东西,来填补内部的空洞,却不考虑过两个问题。一是对知识的欲望如黑洞,是填不满的。二是进入大脑的知识若不配以深度的思考和在实际的运用,根本只是在寻求·获得感,满足感的刺激。所以,要想治本,单靠罗老师的药是不行的。自己得建立起强大的免疫系统。
首先,如果没有通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分支学科的主流知识或者说基本知识的系统思考和深度学习,那么每天进行七零八碎的知识积累往往只是热衷于对新鲜感觉的追求,这种快感本质上是通过广度的知识收集来实现,虽然不可否认具有拓宽认知边界的作用,但是付出了牺牲深度思考的代价。深度思考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全面细致的归纳和演绎,它不求泛泛数量,要求深和透。第二,碎片化学习的问题还在于,没有确实的需求引起对一个特定目的的解决。无目标,则既无一举攻破的决心,也缺乏与生活实践建立的紧密联系和现实思考。但是反过来想,碎片化的学习可以由知识联系现实,创造一个思考目标,进而选择集中的思考和系统的主题阅读。第三,所以考虑后的结论是:碎片化阅读是对系统学习的一种补充,为辅,目的在于启发思考,拓展认知。换句话说,碎片化学习是建立在知识体系的骨架上的。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批判体系之前,碎片化的知识是一地的混乱,细碎的鸡毛,无法做到眼明心亮,运用自如,只是徒增占用内存的没用知识。知识树的建立,意味着思考框架的构筑,于是你就拥有生产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外界的碎片化知识就有所分辨和过滤,需求减少,焦虑自然就痊愈。所以,罗振宇所开的药,不是每个人都适用,它仅仅是一款夸大功效的保健品。
药师罗振宇与保健品式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