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心理婚姻育儿
是时候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是时候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作者: 倾心悦见 | 来源:发表于2017-04-20 20:17 被阅读151次

文|| 梅子黄黄


朋友A说小时候妈妈总爱挑他的刺,渐渐地他发觉自己为了反抗妈妈,也总能找到妈妈的痛点来反击她。后来演变到了他人际关系中也如此,他在学习工作中,总能很快挑到别人的刺。因为总爱挑别人的刺,朋友们都说他是个挑刺王,对他很有意见。他反思,为什么会这样?才发觉妈妈对自己的影响如此之大。他也觉悟到了应该多看别人的长处,而不是短处。觉察到了这一点,他说自己在努力改变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也苦恼一个人根子里的东西总是防不胜防,冷不丁就冒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所谓原生家庭,就是我们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组成的那个家庭。父母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

朋友B说她爸爸是高工,努力正直;妈妈是普通农村姑娘,妈妈一直很自卑,看低自己。印象中,妈妈经常和爸爸吵架,经常怀疑爸爸。而现在,自己莫名其妙觉得自己不够好,怀疑老公,对婚姻不够自信。还有妈妈脾气不好,拿爸爸出气,不顾孩子感受。现在老公回家晚,她也吼孩子。

朋友C也说为什么自己的脾气跟母亲那么像,为什么动不动就吼孩子?甚至动粗,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觉自己在无意识地重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大,怎么才能摆脱这些负面的影响,怎样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原生家庭环境,避免后代不再重复这些不良因素?

心理咨询师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给出了答案。这本书大概分三大部分,如下:

一、觉察孩子的真正需要,避免孩子重复父母和我们的相处模式

(1) 觉察(主要是针对0~3岁婴儿期)

我们都知道0~2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期。什么是安全感?就是这个人自我价值感比较高,自尊自爱,认为自己是独特的,笃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认为自己值得拥有好的一切。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身边有些朋友孩子一出生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婴儿车里,全然没有看见孩子的亲密需要,说这样会锻炼孩子的独立。但想想这样真的合理吗?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与这个世界还没有确立安全链接,就被父母放在一边,心理多少有些影响吧。成人难过无助的时候,都希望有个温暖怀抱,何况刚出生不久的小孩?

孩子哭闹,我们有时就觉得要延迟满足,以后孩子才能耐得寂寞、出人头地。但有时却弄巧成拙,孩子渐渐被冷漠到感觉这世界怎么这样对自己,从而自我封闭起来,内心世界从此一片灰暗。什么哭声训练、睡眠训练可能都是没有孩子的专家写出来的,所有的养儿方式都不及爱养。用心体会孩子的需要,将心比心,做走心的父母才是上选。

所有延迟满足能力是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如果错过了孩子安全感建立期怎么办?比如有些孩子5、6岁才回到父母身边,因为婴儿期没有建立好和父母的安全链接,用尽各种方式试探父母,看起来“作恶多端”。这时父母就要学会看见孩子真正的需要,体会孩子内心深处爱的呼唤,才可疗愈孩子的内心。

(2)放下评判,全然看见(针对童年期、青春期)

不打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

一些妈妈喜欢攀比,以各种早教训练培养孩子具备各种能力,貌似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先走了一步。其实是在马拉松比赛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起跑,输在起跑线上而不自知。

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儿科学及神经科学教授彼得.胡腾络赫尔提出定义:大部分尚未分化、对于青春期和成年期创造力有重大意义的大脑功能,会因为其他区域的侵占而萎缩。由此可见,过早地开发孩子某些能力,可能会对孩子一生造成影响。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我们需要时常放下成人已被高度训练过的头脑的假想,带着敬畏之心去体验孩子的精神世界。

限制是伪造的爱,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

有的父母限制孩子吃糖、看电视,担心吃糖坏牙齿,电视看多了会近视。但事实上,糖吃多了,孩子也会腻,电视看多了眼睛会累,自然会去做别的。

每个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有个空洞,就只能往里面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滥性等。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这个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改变他人。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而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才有意义。比如孩子什么时候吃饭、吃多少、穿什么衣服、交哪些朋友、几点钟洗澡,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来规定。除非孩子洗澡需要大人帮忙,那么大人可以跟他约定:“我打算晚上10点睡觉,如果你希望我帮你洗澡,就要在10点之前。”

父母如果经常感觉自己的界限被孩子侵犯,就要自省:“我清楚切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吗?”,自己都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孩子又如何理解自己?

规则需要建立在双方的感受基础上,在自尊和自重他人之间,自然形成让彼此都舒服的界限。

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

即使我们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全部教给孩子,孩子最多也就长成一个自己。而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我们要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而不是传输自己的经验,孩子才有可能超过我们。你体验过了,孩子呢?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需要去体验,去感受。我们告诉他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哪个虫子是怎么样的,不及他亲自去摸一摸,碰一碰。

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无限的可能。

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不看着孩子完成作业,他就会偷懒不做”
允许孩子打游戏,他就会一直玩下去,荒废学业”
父母太宽容了,孩子就会觉得犯错没什么,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祸的”

可是谁有那么大“毅力”,被允许一次就会永远坚持不变?是父母自己的内心被束缚太久,才会执着于“想做坏事”,并把“坏小孩”的愿望投射给孩子。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诅咒”成问题小孩。

(3)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

共振互动型:孩子和母亲互动比较好,孩子得到及时的回应,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

以母亲为中心型:母亲没有很好地回应孩子,孩子的感受长期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我,学会一套取悦母亲的方法,与母亲建立一种“没有自我”的关系。这种孩子长大后,无法真正地融入社会,他总是围绕别人的期望转,焦虑别人如何看自己、是否喜欢自己。总表现“好我”,压抑“坏我”。

无关反应型:孩子抓到一只蚂蚱,兴奋地拿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啊”或“小心蚂蚱咬人”,这些都是相关关注。但如果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则是与孩子关注的内容完全不相关,称为“无关反应”。如果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类似“人在心不在”的无关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则会形成“被抛弃创伤”。比如有一类女人,一天打十几个电话要知道男人的行踪就如此。

情感逆转型:经典的表现是“反人类情感”。父母经常和孩子的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比如某个妈妈曾经把孩子最爱的玩具烧了,理由是孩子太爱这个玩具了。有时,孩子向父母表达悲伤,父母列举自己为孩子的所有付出,证明孩子应该高兴和感恩,悲伤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错误感受。孩子长大后,总善于把任何气氛都逆转成压抑的、痛苦的,看不得任何美好。

如何你经历过后三种折磨,并勇敢地活到现在。已经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那么有一个光荣任务等着你:和孩子建立你不曾得到过的积极回应关系。这个任务最大的得益者是自己。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

学会感受,拒绝和陪伴孩子,尽量不干预孩子间的冲突

******不评判,只确认感受

孩子一身汗跑回家,兴奋地和妈妈说:“我们球队今天赢了!”,作为妈 妈,我们可以试着看到孩子的感受:“妈妈看到你好高兴,这真是让人开心的事情!”而不是“你衣服好脏!”(无关反应),或“赢球又不能算成绩”(情感逆转)。

当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紧停止,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拒绝不等于伤害

有个孩子想去动物园,一遍遍地对妈妈说:“我想去动物园”,妈妈刚跟爸爸怄气完,不耐烦地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为这个家整天忙,好不容易情景一下,你也不体谅一下”于是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做错了事,沮丧地回了房。

真正让他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于是,长大后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生怕被拒绝。同理,我们拒绝别人忍不住也要附加一堆理由,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生怕别人伤心,轻易不敢拒绝别人。

聪明的妈妈这样拒绝孩子:“宝贝,你想在很像跟妈妈玩对吗?妈妈知道了,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妈妈现在要工作,1小时后妈妈再来陪你,可以吗?”

我拒绝了这件事,不代表我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提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

******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

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指的是一方有严重的人格问题,比如反社会人格的青少年,会没有底线地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并从中获得快感)地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家长是不应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发生冲突时,孩子的情绪能量急剧上升,肾上腺大量分泌,彼此口角,甚至扭打、哭闹。通过这些过程,孩子的情绪能量逐渐耗尽,第二天又能毫无芥蒂地玩到一块去了。这是身体自动释放创伤的过程。

而家长的介入,本来在哭闹扭打中的孩子,不得不停止肢体动作,忍住抽泣,进入“平静状态”,造成了能量冻结,即创伤的能量卡在体内。再次见到对方就会引发创伤感受,虽然还在一起玩,却无法如从前一样亲密。

而未释放的创伤能量长期累积就可能固化成了心理疾病,也可能造成生理疾病。

******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

一出门,孩子总爱玩这买那,我们也总爱限制他只可玩一次,只可买一个。在经济并不匮乏的前提下,孩子的欲望被限制,若这样的限制经常发生,孩子就会对自己的欲望感到羞耻。将来孩子面对社会时,由于潜意识的作用,有资源不敢用,有好处也不敢争取,这就是苦的轮回。

经济允许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的小愿望。如果经济受限,可以告诉坦诚告诉孩子“你的需要我听到了,它很重要、很美好,只是我目前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你”,而不是批判孩子的欲求,把内疚和羞耻感转嫁给孩子,让他觉得自己的需求是可耻的。

二、会痛的不是爱,我们可以选择不原谅父母

我们影响孩子的同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像紧箍咒一样制约着我们。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修行。家长每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认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儿童教育家孙瑞雪说:“若想知道自由价值,看看走地鸡就知道了。”

童年的经历可能给我们带来过伤痛,但我们要学会接受,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无须粉饰,无须原谅。我们可以选择不原谅自己的父母。马斯洛一生都未原谅自己的母亲,这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使我们把痛苦转嫁给孩子、配偶。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入,我们终会发现,父母身上令人厌恶的能量在自己身上一样不少。当这些阴影逐渐被觉知照见,我们内心便不再分裂,自然会从与父母的纠缠中解脱。

另外家庭秩序不可错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定海神针”,如果不把夫妻摆在家庭关系中的首位,必然会出现各种扭曲的后果。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要分开,孩子只需要做孩子,大人处理大人的麻烦。

三、 相信自己值得更好

我们规定孩子每次去超市只能买一样东西,他未来在面对多个商机时就会无意识地搞砸一些,最终只能抓到一个,这是心理学所说的“自我实现的诺言”。

自以为是的父母常常给孩子灌输各种金钱观。比如“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学会节制”“金钱来之不易”等,这些写入孩子潜意识的信念,果然给孩子创造了“赚钱非常辛苦”的现实。

那些笃信“就是不能满足孩子所有欲望”的父母,他们写入孩子潜意识的信念会指挥孩子未来就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能和条件很好的人结婚,人生愿望总是不能顺利实现。

如何给孩子丰盛的人生,下面几条就够了:

听见孩子的欲求
及时回应
诚实回应
无条件给予

如何给自己创造丰盛

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
创造接触满足
满足后退回

我们想象一颗种子是怎么长成大树的。 种子只是从一个细胞裂变成另一个细胞,抽一片树叶,接着自然地抽出第二片叶子,然后慢慢长出树干、更多的树叶。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一个人、一个企业,都是先做一件喜欢做的事情,把这件事情落地了,创造接触满足,然后自然会有第二件事、第三件事发生。一件件追随自己的心去做,就会慢慢长成大树。

最后,无论父母是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放下过去,觉悟自我,开始做自己的父母,做好孩子的父母!

不是多努力就会多成功,而是你有多放松,就可以多成功。

相关文章

  • 是时候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文|| 梅子黄黄 朋友A说小时候妈妈总爱挑他的刺,渐渐地他发觉自己为了反抗妈妈,也总能找到妈妈的痛点来反击她。后来...

  • 14. 影响:父母关系对孩子学习和成长产生哪些影响? 2021-

    (一)学有所获: 回顾当父母吵架闹离婚的时候,孩子会做什么?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铁三角三者牢不可分。父母关系破...

  • 谈谈子女成长教育观

    当自己还没小孩的时候是很难体会做父母的不容易,但是当自己当了孩子他妈的时候,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做父母的酸甜苦...

  • 做你的避风港

    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避风港,长大了我们学会做自己的避风港,当为人父母的时候,我们又成了孩子的避风港。 我们总会依...

  • 自己是自己的依靠

    自己是自己的依靠。 是的,我们不能依靠别人过自己的日子。 小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依靠,但也不全是。我们学吃饭,学走...

  • 娃衣2——浴袍

    晨的设计师之旅,浴袍。 刘敏老师,学服装设计专业的,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奶奶是民间手工老艺人,父母都会做衣服,从小...

  • 尊重孩子,孩子才能长大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经常不会做到尊重孩子。很多时候父母认为自己为了孩子做出了这么多,替孩子想了这么多,就一...

  • 没有谁的早起是必须的,那是你有一颗不甘平庸的心

    文|水清心宁 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早起卖甘蔗的情形。那时候哥姐都已经学会做饭能照顾自己,唯有最小的我,父母...

  • 二十一天充电计划 DAY 21

    不是穿了西服就能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学...

  • 2017-11-11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作者 尹建莉 1. 学做父母 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做个好家长必须学习,教育的真正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时候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cf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