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钧校长说:“没有一天不值得记录。”王开东老师说:“每一个不曾记录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日更200天,收到简书给我发的勋章,想想这一路走过的日更之旅,其实与张校长和王老师说的一样,都是一种对记录的热爱。用记录,留下日子的划痕。
我喜欢用文字把光阴折叠、收藏。学生时代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到大学毕业,几乎没中断过,现在大大小小的一摞日记本还尘封在抽屉里,即便不去翻阅它,心中也是踏实的,有这些记录在,过去的光阴便一直在文字里泛着绿意。
遇到简书,尤其是参加日更后,我其实是重拾了过去的一种记录习惯。尽管日子大多数时候都像是织布机上织出来的一样,但毕竟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事情,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思考,我所记录的便是这些,写什么不重要,怎么写不重要,重要的是始终在写,保持一种记录的习惯,为每一个日子留下划痕,当回忆来临的时候,依然有迹可寻。
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通过日更,让我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加热爱当下的生活。树什么时候发芽,路边的花儿什么时候开,今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孩子说了什么有意思的话,课堂上发生了些什么……如果没有记录,我根本不会去注意这些细节,但因为日更,我常常把这些记录下来,当你习惯了关注美好,你的心情也会随之美好起来,你会觉得生活可爱,人间值得。
又因为日更,我的摄影技术也有所提高。摄影也是一种记录,但比较直观,不像文字,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任你驰骋。我喜欢给每篇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而且是自己拍的图片。以前我都是用手机拍照配图的,单反相机买来了几年却一直搁置未用。参加简书日更后,我经常看简友的一些摄影作品,发现他们用相机拍得太美了,艺术感很强。我也拿起了相机,拍多了,自然也找到了感觉,现在文中的配图大多是相机所拍。写文和摄影,都是陶冶心性的事情,让人可以从琐碎的生活中拨足出来,沉浸于一种美好的精神生活。
输入不一定是为了输出,但输出必须有输入。参加日更,要不断输出,像井水一样,不断舀,如果没有自己蓄积的力量,便会干涸。日更也是如此,想要更好的输出,必须不断输入,不断读书,像路遥写《平凡的世界》时一样,每天强迫自己看大量的文学作品。因为日更,阅读也成了我每天的习惯。我每天中午收拾了杯盘碗盏之后,必定坐下来读一个小时左右的书。阅读是保持语感的有效途径,三五日看不出效果,时间长了,会由内而外流露出来。
日更的最大意义,是培养了一个人坚持的秉性。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曾让学生写日记来锻练坚持,谓之“道德长跑”。在简书中,有人把日更当成每天的一种仪式,日更就是过一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何尝不是呢?我每天日更,也都是要在一切事情完成后,泡上一杯茶,安静地开始我的文字之旅。当我用文字梳理着这一天的生活和思考,当我调度着一个个方块字如指挥千军万马,这个过程是畅快的。当然也有时,思路阻塞,冥思苦想,写不出自己满意的文字,也会沮丧,甚至想放弃,但日更的天数累积越多,你也就越不甘心放弃,就像建房子,得一砖一瓦的累积。不要问日更有什么意义,坚持写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日更,是在给自己建一座精神花园。张丽钧校长说:“日子被写进日记,沉屑就获得了成为金子的机缘。在日记里,所有的甜,都可以化成蜜,所有的苦,都可以酿成酒。”来到简书,拥有自己的网页,就是自己的一个精神花园,你若不种什么,这花园便是荒芜的,你若每天栽种点什么,不管是花还是草,坚持耕耘,就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富的精神花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除去杂草的最好方式是种上庄稼,让思想保持鲜活的最好方式是思考,让心灵避免干涸的方式是去滋润它,而日更,正好是需要保持思考,保持创造的。
巴金先生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老舍先生每天有写没写,都要坐到桌前写几百字,每一个追文字的人无不是生活的记录者、讲述者。
没有出发,永远不会抵达。继续写吧,留下日子的划痕,把相似的日子过出不同的容颜,用创造的欢欣为平凡的生命加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