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53
邪淫的开许
印度有个星宿婆罗门的儿子,是个持戒严谨,坚守梵行的人。有一次到城中化缘,有个婆罗门女对他生起强烈的贪爱心,甚至不惜生命,要成为他的妻子。这位梵行者自我深切省察,对她没有任何贪欲,可是见她执迷不悟,连生命都不要,生起了极大的悲心,忍失梵行,最后和她结为夫妻。
他完全出于大悲心,没有丝毫贪欲,所以圆满了四万劫的福德资粮。当然,如果内心有贪念和无明,却以助人为理由而行邪淫,是任何人都不被允许的。
不予取的开许
如果毫无私欲,一心只为供养三宝或布施穷人,而以善巧方式取得富贵及吝啬者的钱财,这是被允许的。但如果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或表面无私,内心却有自私的企图,这是不被允许的。
妄语的开许
为了救护有生命危险的众生而说妄语,是被允许的。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时,自己明明看到了那只动物,但为了救它,故意说“我没有看到”。或是为了保护三宝的一切,包括经书、寺庙、财产等等,说妄语是被允许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打妄语,是不被允许的。(接下页)
P254
离间语的开许
如果担心初行善法的人,意志不坚定,会被恶习深重的外道或恶友所牵引,为了让他继续修持善根,不受恶人左右,说离间语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故意使志同道合的人分开,是有罪过的。
恶语的开许
如果以温和方式不能调伏的人,藉着粗劣的恶语,反而可以引他向善,是被允许的。但是,如果心存轻视和恶意,是不允许的。
绮语的开许
有些刚皈依的人,喜欢聊天说话,如果一开始对他一句话都不说,或一开始就说正法,可能会让他们退失信心,无法进入正道。对于这些无法用禁语或法语引入正道的人,就用各种方便随顺,将他们引入正法,这种方便绮语是被允许的。但如果这些绮语会令人心思散乱,无法专心修行,就应当禁止。
意业皆无开许
七种恶行的开许,唯一的前提就是要对众生有利益。而意业的贪心、害心、邪见,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只要一生起,就成了恶业,所以对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没有开许。
就算做的是善事,也要先好好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是善心,就欢喜去做那件善事,如果心态是为了和别人竞争、攀缘,或是装模作样、贪图名誉等等,就该诚心修正恶心,以菩提心摄持。如果已经尽力了,却还无法转变成善心,则舍弃做那件形象(接下页)
P255
上的善事,会比较好。
以前,许多施主要去拜访奔恭甲(注解1)格西。当天早上,格西在三宝坛城前面摆设了许多供品,布置得非常庄严。这时,他观察自己的发心,发现这样做,只是为了在施主们面前表现庄严的形象,让他们对自己产生好感。他察觉这是不清净的发心,就抓了一把灰,直接洒在坛成和供品上,自言自语说:“你这个比丘不要那么虚伪。”帕单巴尊者知道这件事后,说:“西藏的所有供品中,奔恭甲的一把灰尘,是最好的供养。”
还有一次,奔恭甲格西在许多格西聚集的场合里,有人供养酸奶时,他看到前面的格西得到了大量酸奶,忍不住想:“到我这里,好酸奶可能已经没有了。”他立刻察觉到这个想法不对,就提起了正念,反省自责:“你这位比丘对酸奶,居然有这么大的信心。”于是就把碗口倒盖着。供养的人走到他面前时,他说:“我已经喝过了,不想再喝。”其实,格西也只是想和其他人一样,得到一份酸奶,没有不善之处,但因为察觉到自己的私欲,就立刻转念,而且放弃了享用酸奶。
善或不善的造作者,就是自己的心。即使外相是善业,关键在于心。虽然身体和语言没有表露出来,但只要造了意业,同样会有果报。不过,我们还是凡夫,要完全不生起恶的分别念,是不可能的。
就像伟大的阿底峡尊者说:“我受了小乘的别解脱戒之后,丝毫没有违犯;入了菩萨乘,偶而会犯一两次菩萨戒;入了金刚(接下页)
注:
1 奔恭甲:噶当派的成就者,年轻时曾是强盗,性格粗暴,后来改过自新。出家后,依止上师衮巴瓦,常观自己过失,严以律己,一心精修菩提道次第,而得成就。
P256
乘以后,却常常违犯,但是我全都立即忏悔,从来不让罪业过夜的。”只要一发现自己有了恶念,他随时随地会拿出木制的曼达盘作忏悔。如果连尊者都要如此观察忏悔,何况是我们凡夫呢?
以前,有一位札堪婆罗门,常常观察自己的心念,发现有一念不善,就放一颗黑色的小石子,生起善念时,就放一颗白色的小石子。刚开始,黑色的石子比较多,他慢慢调治心念,白色的石子慢慢增加了,到最后都是白色的石子了。
所以,应当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念,如果是恶念,马上就要忏悔,不要让恶念继续延续,并且好好反省:“我怎么如此恶劣,虽然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现在还生起这样的恶念头,实在惭愧。”如果是善念,要欢喜地继续保持,还要让善念不断增长。如果随时随地观察自心,并止恶行善,调柔自心,久而久之,起心动念就可能全部成为善业。
「空性修持与因果取舍」
对于因果的道理,我们要谨慎取舍,千万不能以“万法皆空”、“究竟无善无恶”、“万法唯心造”等作为借口,而轻视因果。虽然在胜义的本智空性,没有因果可言,但因为我们被五毒烦恼遮障了,仍然会显现一切事物,因果也是这样显现的(注解1)。
莲师也曾对藏王赤松德赞说:“我的密乘见解极为重要,但(接下页)
注:
1 关于积业的基础:中观宗认为不存在积业的基础,在积业时,就灭为空性,后来受报时,是在空性中显现缘起而受报的。唯识宗认为基础是阿赖耶。密宗认为不清净的风心在不清净时,六道的种子成为沾染业的基础,当风心到六道的每一个种子时,因为它沾染了业的基础——六道种子,就会显现地狱、饿鬼等六道。
P257
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把善法和恶法都解为空,见解也会成为魔见。同样的,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有实执,见解上如果也是如此,就会被实相和有相所束缚,这样就没有解脱的机会。”
莲师又说:“即使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要比面粉细。”意思是,就算有再高的实相见解,在行为上,取舍因果还是要谨慎入微,就算一点点小恶也不违犯,非常微小的善法也要去做。
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已经证悟空性的人,造了罪业,是有害还是无害?”帕单巴仁波切说:“真正证悟空性的人,是不会造罪业的。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存在的。”所以,修持正法,应该以因果舍取为主要,见解和行为要一致,不能悖离。
诚信因果得成就
密勒日巴尊者还没有修行正法之前,曾经用咒术杀死很多人,因为对因果深信不疑,自认为一定会堕入恶道,所以比平常人更精进修持。当他修行成就以后,常以神通力调伏很多大学者。例如,他曾和一位学者辩论空性,学者说:“一切有为法皆空,像虚空一样。”密勒日巴尊者就说:“虚空是空的,没有实体吗?”学者说:“是啊!”这时,尊者就用手往空中敲打,虚空中居然发出“铛!铛!铛!”的声音。尊者就反问:“虚空是空的,还是实有的呢?”而平日,往往弟子们说实有的时候,他就用神通变成空;弟子说空无所有的时候,他就以神通变化成实有,常常这样来调伏弟子。
弟子们就问尊者:“上师呀!你一定是金刚持佛的转世,要不然你杀过那么多人,照理说应该下地狱才对,怎么可能一生修(接下页)
P258
行,就成为这么伟大的成就者呢?”他们认为上师一定是佛菩萨的化身,从一个大罪人到即身成就,是一种示现。
但尊者回答:“你们这种想法,对上师是一种信心的表现,但从正法而言,却是一种邪见。正因为我知道依照因果业报,自己一定会下地狱,所以我尽最大的心力去忏悔,精进修行,才有今天的成就。我有能力做到,你们也可以做到。对于佛陀所传授的义理,我从来没有丝毫的怀疑。”
又说:“如果能对因果生起诚信,要像我这样精进,所有凡夫也都能做到,也会生起同样的功德,到时候,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尊者的回答,指出了弟子就是对因果不具足全然的信心,才无法像他一样精进;更以自身的一生经历,勉励弟子只要诚信因果,就能精进修行,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就。
有些人学佛之后,非常精进修行,但是却常常遇到各种违缘,如生病、工作不顺、家庭不合,甚至比一般人还要痛苦。如果遇到这种情形,要知道,这是重罪轻受,也就是未来的重罪,提前在这一世成熟,而且用比较轻微的方式承受了。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说:“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果不是宿命论
不管我们快乐也好、痛苦也好,生活中所发生的许许多多事,都跟前世或今生的业力有关。但佛教说的因果不虚,并不是宿命论,并非认为一切都是命中已经注定,连一点点的改变都不可能。不论善业或恶业,虽然造下了因,只要改变了助缘,还是(接下页)
P259
会影响结果的。
我们今生所感受的苦乐,主因是前世的业力,而今生的行为、发心是助缘。这些“因”就像种子,需要阳光、空气、水等种种助缘,才可能发芽结“果”。反之,如果只有种子,没有阳光、水、肥料等助缘,种子也无法发芽成长。
一切业都是缘起。什么是缘起呢?以因而生起果,称为缘起。就像缘起咒所说的:“诸法由因生,彼因如来说,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注解1)”。因为“诸法由因生”,有因才有果;所以“诸法因缘尽”,要灭果就必须灭因。
如果没有邪见或嗔心等十种不善业为因,一定不会遭受地狱、饿鬼等三恶道痛苦的果报;如果造下十不善业的因,一定会承受痛苦的果报,这就称为缘起规律。同样的,以声闻、缘觉和菩萨三菩提之道为因,最后得到三菩提之果,其中的规律就称为缘起关系。
所以,我们造下了恶因,在恶果还没有成熟之前,如果能发自内心忏悔,有了忏悔的助缘,就能阻挡恶因的成熟,清净业障。但如果没有对治力量,只是随顺习气往不善的方向发展,最后也就只能是不善的结果了。
也就是说,善恶业是可以改变的,这也是我们要学佛修行的原因。只要不提供恶果成熟的因缘条件,就可以改变我们的业力。如果是宿命论,完全没有改变的机会,那我们忏悔或修行,对过去所作的一切,就没有什么帮助了。改变因和缘,就可以改(接下页)
注:
1 大沙门是指佛陀,佛陀如实了知一切万法,彻知轮回、涅槃的因果,而轮回和涅槃的两层因果,就包含在佛陀教导四圣谛的取舍之中:轮回的因——集谛;轮回的果——苦谛;涅槃的因——道谛;涅槃的果——灭谛。
P260
变结果,这是佛法的因果论和宿命论最大的不同之处。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一般众生不知道如何取舍,虽然担心尝受恶果,却不怕造下恶因;希求善报,却不知种善因。而成就的菩萨,知道果报不可思议,所以在善恶取舍的因上,非常戒慎恐惧。
但毕竟我们还没有成就,对于诸法实相、本体性空的体悟,几乎是谈不上,最多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认知而已。既然有恶因,就一定有痛苦的恶果,而我们都不想承受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造下恶因。但是,对于已经造下的恶因,想要毁坏它,有四种因缘可以摧毁:
1. 受恶报:对恶业不主动对治,消极地感受痛苦的恶果,使它逐渐耗尽。
2. 忏悔:以具足四种对治力,忏悔恶业,使罪业逐渐减轻,直到完全清净,就像阳光融化冰雪一样。金刚萨埵法门,即是最殊胜的忏悔法。
3. 生起菩提心:若能真实生起菩提心,就算没有刻意忏悔,罪业也能自然清净,就像阳光能去除黑暗一样。
4. 证悟空性:安住于大圆满的状态中,心识上的无量恶业种子,刹那就被摧毁。
对我们来说,可以再归纳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地,一一感受恶业的痛苦果报,而使业力逐渐耗尽。另一种则是主动地,藉由具足菩提心的四种对治力忏悔,例如修持金刚萨埵法门,让恶业越来越轻。
其中,生起菩提心,是最好忏悔法门;有了稳固的菩提心,(接下页)
P261
就算没有刻意忏悔,所作所为都成了恶业的对治力,罪业很快会自然清净,就像太阳一出来,立刻驱散黑暗一样。为了利益众生来闻思修,最后回向功德给众生,这种力量会变得很大。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如此重视菩提心,常常强调菩提心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发菩提心,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一无所得,所以一讲到发心时,就觉得自己很委屈。其实,为一切众生修行善法,便拥有一切众生的力量。修行要靠众生,才能净化自己的业习,就像我们之前所说的,所有菩萨道上的六度万行,都要依靠众生才能修持。从这个角度来说,众生对我们的恩德实在太大了。但相对的,我们对众生所作的非常有限,顶多是在这一世,给了一点点的财物、短时间的帮助、或救了一次的生命等等。
建立起这个观念,行菩萨道就比较容易了。但如果存有偏见,以为都是自己为众生牺牲奉献,慢慢就会以为只有自己最重要,只有自己在度众生,认为很多人都欠自己。这种心态,会让傲慢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而修行人不对治傲慢,会渐渐变成“佛油子”,就很难回到老实修行的正道上了。
自净其意
听法的效果,关键不在于听得多或少,最后都归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必须从对治身、口、意着手,消除不善的因,才能成就善果。中文也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道理都是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心念和行为完全负责。
尤其“自净其意”,是佛法的核心要旨,所以说佛法的重点在于“发善心”。善良的心是最基本的,有了善良的心,修行才(接下页)
P262
可能如法。身为一位大乘佛教徒,应该记住因果业报的道理,不管在世间的做人做事,和出世的修持上,都要脚踏实地,谨慎取舍因果,一定要心存善念、做好事。
早晨醒来时,不要直接下床,应在床上自心放松,自我反省:昨晚的梦是善是恶,如果在梦中造恶业,应该生起后悔心并忏悔,如果梦到行善,应该生起欢喜心,并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接着,观想并发菩提心:我今天为了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尽力修持善法,尽力断除恶业。
晚上睡觉时,也不要迷迷糊糊或什么都不想,躺下就入睡。可以先在床上平心静气端坐,反观思维:“我今天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如果做了善事,应该生起欢喜心,并为一切众生获得佛的果位而回向。如果造了恶业,应生起后悔心,诚心忏悔,并发誓愿:从今以后不再做同样的恶业。
有福报的人,对细微的业果也会非常重视,而没有福报的人,内心却一点都不在乎。所以,我们对这些因果不虚的要点,要从内心生起坚定的信解,并发誓愿,随时随地乃至细微的善业,也要以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的三要行来摄持,而尽力行持,即使生命遇到险难,也不造作极细微的恶业。(接下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