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造》有感(五)

《创造》有感(五)

作者: 读书写作羊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18-04-11 19:29 被阅读29次

    继续缘分之旅。书里的很多故事,都是印证,也都是解读。

    (五)应授予荣誉时

    随着内容的铺展,来到了一个内容略微有些敏感的章节,然而这个敏感,并不是因为忌讳,而是因为这一切被当作“理所应当”。

    当面对科学领域的创新的荣誉归属问题时,很多的社会偏见让这一切有失公允,这些都是创造本身的历史印记。

    1-女科学家

    当科学家前面加了定语“女”,那么这里面的默认值是:科学家特指男性。而这些被特指之外的“女科学家们”所遭遇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和受到的偏见,似乎也因此顺利成章了。这里面,有病毒模型的发现者,结晶专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她是第一位通过自己研制的专用相机拍下DNA螺旋状的人,然而她的伟大发现的结局是:被三位男性科学家用非常“理所应当”的手段窃为己有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有核裂变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她的发现首先被“理所应当”的认为是其丈夫的功劳,居里夫人的女儿玛丽,获得诺贝尔奖,也同样和其丈夫共享;在她们的丈夫故后,她们才基于自己的贡献作为独立获奖者被授予诺贝尔奖。女性的获奖者只相当于男性的1/36.科学界,以其看似公平公正严谨的态度,不择手段打压女性,“习以为常”。

    当然,这样写这些例子,并不是什么女权主义的不满在宣泄情绪,而只是告诉我们,在创造的旅途中,性别,曾经一度,的确是主要障碍。障碍不是女性的智力系统,女性的智力系统一直被低估,而是来自社会的偏见和认为男性在科学领域具有绝对优势的“理所当然”。

    2-团队还是个人

    就拿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来说,从来只是授予个人,2-3个合作者,但从不授予一个团队。这也是科学创造这个领域,让很多事情变得敏感的原因。当一项科研结果被公布,隐藏在后面的工作,从来都不是一个两个个体所能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两个人的贡献能产生的结果,但是奖项的授予,却从未去探究这个过程中的每个贡献者,而仅仅是个人。“马太效应”或者说“哈里特效应”,取名的依据是《新约•马太福音》:“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多过来”。这个效应,是“看到我们所想的,而不是看到真实存在的”这一更广阔的问题的一部分。名声更大一些的人,往往被认为对某件事情的贡献会更大更多,更应该得到奖励。

    难道这不是创造的过程中,太多的纠纷和不满的源头吗?在我们中国有个说法是:文人相轻。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有地位有影响的人互相之间不买账的后果,就是对创造的发生的延迟和阻碍。

    3-继承

    继承其实是这部分整个章节,最令人振奋的内容。就好比我们以讹传讹的那句牛顿的著名语句:如果说我看的更远的话,那么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是一个隐喻,而其所指,就是历代科学家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发现和创造,不断让科学推向接近真理和本源。

    “当晶体学大师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成为第一个看清生命的奥秘的人类时,她站在了世世代代的人构成的塔上。”

    20世纪初的时候,人类对晶体并没有什么了解。

    为什么雪花有六个角,这是约翰尼斯•开普勒在思考的问题,而很多人也因此试着去了解雪花。三个世纪以来,直到X射线被伦琴发现。而在X射线的发现的历史进程中,曾经一度,科学家们对真空感到困惑的空气泵技术的改进。其中一位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他尝试在了解电力的时候使用了真空。而其他人,则在其后一直改进波义耳的研究。两百年后,德国的一位吹玻璃工人海因里希•盖斯勒创造了盖斯勒管—一种装在瓶子里的部分真空,每当连着瓶子的那圈电线通电之后,瓶内就会发出光芒。盖斯勒把它当作一个“有趣的科学玩具”,这个“玩具”是后来组成“真空管”的基础。1869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在盖斯勒的基础上创造了“克鲁克斯管”,有更好的真空效果,并且发现了“电子束”。然后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在用一根克鲁克斯管进行研究时注意到了黑暗中一个奇怪的闪光。他连续六周的时间,来研究这究竟是什么,直到他有一天将其夫人的手放在一个感光片上,并将他的克鲁克斯管指向它,然后得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活着的骨骼的图像。那么这个未知射线是一种波还是粒子?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厄劳在1912年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的结论是:X射线是一种波。在之后几个月,一名年轻的物理学家威廉•布拉格,利用厄劳的发现,揭露了晶体的内部结构,并因此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布拉格所做的事情,改变了晶体的研究。而之后,继续有人在“X射线晶体学”领域开疆拓土,而这块崭新的领域,推进了女科学家们的事业。也因此,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就了我们开篇认识的晶体专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

    这个继承的链条,就是创造的前世今生未来的能量之源。

    好了,这一章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是一位女性,那么读这一章的过程,真的会觉得胸口隐隐作痛~作者的呼吁:“一个通过创造才存活下来的物种绝不能限制可以创造的人”,也是一种对那个时代女性,最大的致敬!

    《创造》有感(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造》有感(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iz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