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幼儿园第二个学期已经开学三个星期了,还是每天到学校门口会大哭一会儿,然后才依依不舍的与我们道别进入教室。一同入学的同事,把孩子送给了幼儿园班上老师开的私教班上课,开始了学习英语、认字、数学等等,他们家孩子入园已经不哭了。一次聚会,他就跟自己女儿说,下次见到我的儿子一定要让她跟他说:幼儿园很好的,有很多好玩的东西,不要哭了。然后很骄傲的和我们说,自己女儿长大了,跟着老师学很好的,至少不哭,你家儿子还在哭。我们听了也只是笑笑。
你要说我们没有往心里去,那是有些假的。同样一个朋友的孩子,是在省会城市上的幼儿园,已经会画画,有很好的专注力。和她的父母见面的时候,也会说,你们这个小地方,教育条件太差了,要什么没什么,孩子想学什么你就是有钱也学不了,还是早点换个地方,来省城。我和老婆其实每天都在为孩子的上学问题焦虑呢,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就上学不哭?我们为什么就没能力送他上最好的学校?有时候,我们也会很佛系,觉得孩子就应该是自由发展,给他一个好的发展平台,才是父母应该做的。可当那些别人家孩子站到你面前的时候,关注点还是在别人家的孩子能什么,对比自己的孩子好像不能什么上了,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我们聚焦的是在那些显性可以看到的东西上,这些能很容易就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孩子间的比较,自然就会投射到了家长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的,从孩子身上看到的,就是家长自己。我和他(她)差别不大啊,凭什么我的孩子就比他(她)的差呢,我也可以做到。
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孩子上了什么培训班、拜了什么名师,而地域或者经济的限制,你无法达成这些,就会觉得孩子没有这些条件,在成长过程中,就比别人在起跑线上有了差距。焦虑由此产生。
我想努力奔跑,奈何我没有一双好的跑鞋。
一些文章也会在这个时候进入到我们的视野,比如美国的某项研究会说:父母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竞争力。
读大J小D公号的一篇关于阶层差距和教育焦虑的文章,她对于焦虑的观点是:
这是可以改变的情况,起点不能变,但后面的那条路,是你、我、我们,一起可以共同提高的。
她也引用了一位教授的话:
教育的真正起点,是养育者和教育者的思维模式。
再看我们对于教育焦虑的思维模式,回到起点分析我们的逻辑。
孩子要成长的好,就要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父母要有好的收入水平,这样才能提供他上好的学校、好的课外班、请好的私教、参加好的兴趣活动、有好的校友等等;要有好的社会地位,与你的孩子交往的社交圈的孩子质量才会更好,互相之间的促进作用才最好。有这样的前提假设,作为父母,要努力挣钱,努力争取更好的社会地位,往更好的阶层爬升。
在这个逻辑里,我们的出发点,归结起来,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些真的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吗?如果把这些条件全部拿走,有没有反例呢?如果有,那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入手?
教授说过了,教育的起点在于养育者和教育者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我个人认为,这个思维模式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点时,去主动挖掘背后的思维,把那些工具性的东西(培训班、私教)全部拿掉,看人家的思维能力,或者看人家可能的思维陷阱。从这些故事里去学习,人的思维是有记忆的,一旦形成记忆,我们也会建立起更健康的思维模式。
万维钢老师在他得到《精英日课第三季》里回答一位读者提问的文章《补习班、考试和阶层的因果关系》里说到这么一个哲学认知:
当我们谈论一件事儿的作用的时候,不能光考虑它*有没有*用,关键问题是它有*多大*的用。
注:加粗的字体,是万维钢老师自创的一个用于标识重点的标记。
他举了写作的例子,一个趁手的键盘,对写作肯定有用。但如果你说你写作不好,是因为没有一个趁手的键盘,那无疑就有些荒唐了。我们只能说有个好的键盘,对写作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买好的键盘,是基于我们有这个条件去做这件事,我有这个动力把自己的配置搞得更好些,我们不差这个钱。
说回到孩子教育的焦虑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有那个条件,让孩子可以上名校,上各类培训班、兴趣班,你可以在孩子承受范围内更多地去给他那个机会。但如果没有那个条件,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做好,尽力就可以了。
别总死命推孩子,真的要怕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就死命推自己吧。看别人家孩子的故事,瞎焦虑慌没啥用,找心理平衡也没啥用,关键还是踏踏实实从自己孩子出发,想想可以从我们的现状怎么一点一点提高。
我们要从一波又一波的焦虑中,像冲浪者一样,从这些浪里冲出来,学会冲浪。
一切的焦虑都源于自己的情绪,源于我们对自己想法太多无从选择,各种念头随起随灭。一会儿看到别人的孩子是这样,一会看到别人的孩子那样,导致我们心智杂乱,没有清晰的指向性。
今天看到俞敏洪老师在他公号里更新的文章,分享了美国女飞行员Amelia Mary Earhart的语句名言: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is the decision to act ,the rest is merely tenacity.
翻译成中文是:
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下决心去做,一旦下了决定以后,剩下的就仅仅是拼命地坚持就行了。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要下的决心是去培养自己的思维模式,用正确的思维模式去推动孩子的成长,真正从那种芜杂的焦虑中走出来,给孩子背后的支撑力量,让他可以看到更好的自己。承认不足,但是相信这是可以改变的。
生长的羊肚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