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联合创始人乔纳森.伊夫说过一句话:价值不是看投入了多少,而是产出了什么。
在我看来,这句话如果放到知识领域,那么实践运用是最高层次的产出,但这种产出却不为我们所预见和掌控,因为:我们并不能保证所学都“有用“,更不能保证需要的技能方法都已经掌握。那么,有没有一种我可以即时掌握、简单直观的产出方式呢?
长期以来,跟很多朋友一样,我一直在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途径,比如,划重点做标记,以便于查找;比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比如,参加读书群,与人交流、加深理解;比如,写作,调动存量知识为论点服务………效果肯定是有的,尤其是阐述一个议题时,感觉全世界都站在了自己身边。但是,囿于时间冲突、琐事羁绊,又总是陷入文字表达能力的窠臼,不可持久,不可经常、总是断续。
但我总觉得一定有更加有效的办法,只是我不曾掌握。直到通过一个大哥知道了《得到》,直到在奇葩说听到了四个字:复制能力。我迅速把它转化为另外一个词——复制知识的能力。
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通过转述、总结、梳理等方法,提炼关键资料,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智识的能力。
知识爆炸的时代,能够准确捕捉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提升思维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方法论,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是一件特别要紧的事情。
那么哪些知识值得我付出时间精力去思考和总结呢,我的标准就是——是否感兴趣。感兴趣可以确保三个事情:一是避免类同,即使对待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每个人感兴趣的点也会有所不同;二是激发思考,兴趣是最好的朋友,激发思维的乐趣才是我求知的目的;三是指导实践,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往往与个人现实需求密切相关,可有效指导生活实践。
这个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与几个月前读完的《思考力》(日,上田正仁著)所揭示的信息处理方法:[搜集信息—整理信息—舍弃信息]不谋而合。我必须承认,我的智识就是99%的模仿加1%的思考。
心所谓是,不得不为。我决定尝试这种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