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3号都不自知的真假两面》一文中,曾经写过3号的形象塑造。
最近读到裴导的一篇关于4号的文章,我更深刻地明白到,形象塑造不仅仅来自于外显的行动中,还来自于想象。
我常常在做事情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一个对未来的幻象:比如我在准备培训课件时,尤其是想到一个好点子的时候,脑海里会浮现培训当天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的画面;再比如别人帮我拍照的时候,脑子里会出现拍出来的照片,美丽动人;或者遇到一个好的候选人的时候,我立马就会浮现候选人入职我收钱的场景,肯定是他……结果往往是,培训的时候那个点子抛出的时机不对,效果没达到预期;拿到照片发现,额,比我想象中的胖,pose也不自然;而候选人呢,被毙掉了……
想象太丰满,现实很骨干。
很多挫败感是和自己的想象比较之后,产生出来的。“我以为”和“我原来”的差距就是那么大。
不过这也不都是坏事,我会为了要实现那个想象的画面而去做事情。
那么形象塑造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内在认同”。3号高度认同了那个理想化的自我,在没有收到外界反馈的时候,自动生成一个成功/优秀的形象。3号被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激励着前行,一直努力把想象中的形象变成现实中的形象。
同为心区的4号,也有形象塑造。而4号高度认同的,是一个有缺陷的真实自我。他们因此专注于不足和问题,甚至觉得即使有所行动也“注定失败”。不是怪罪于天生,就是怪罪于环境和他人。裴导说,4号是反省最多,改变最少的人,很精辟!
我的女儿就是个4号,最近被《论语》困扰。老师要求背前10篇,她哭着闹着说背不出来。嘀嘀咕咕,一会说文言文拗口难懂,一会说这些道理都是古代的,已过时,学了又没用……身为3号的妈妈,我觉得不曾努力就放弃,相当没道理。然而无论我怎么鼓励说“你一定可以”、“你试试看”,女儿都毫无起色。4号要建立起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信心,相当不易,尤其是不感兴趣的事情,更是固执得不要不要的。
当我明白了这份内在认同,我也就懂得了,我需要把她带出来。之前一二年级的时候我常这么做,如今四年级了,原本想把责任都交还给她,发现还是不能当甩手掌柜,当她卡壳的时候,我还需要沉进去捞一把。
于是我和女儿一起背论语,我们解释论语的意思和前后句的联系,我们庆祝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遇到长篇的先跳过,最后再来攻克……当某天晚上,她把十篇连贯地背出来的时候。她不可思议地看着我说:“妈妈,我居然做到了!”
我知道,其实没有我,她也能做得到,只是她需要不断得到验证,才肯相信。
内在认同是棱镜,我们所关注的、呈现的都是棱镜折射后的光。发现棱镜之时,才是创造奇迹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