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警示我、警示所有已经老去和走在老去路上的人的文章。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幸运,老有所为,老当益壮才有尊严。尊严是要一辈子养在骨子里的,生是,死亦然。拒绝废物式养老,不虚度哪怕一丝一毫的光阴,让活着的每一天都有青春和活力在心中!
原文:
中国“废物”式养老盛行,近2亿老年人“虚度光阴”毫无生命价值
养老是一个听起来十分美好的词汇,甚至有不少年轻人才刚刚进入工作岗位,就已经开始构想自己可以休后的养老人生了。
但也有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我国目前所流行的养老方式并不科学,甚至是在浪费老年人的生命价值。
废物式养老
有人开玩笑的说,我国的老年人正在进行一种废物式的养老。
他们心甘情愿的将自己当成废物,认为自己除了吃喝外,很难再完成任何有技术含量的事情。国外的中老年人们敢于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户外尽情实现生命的价值。
我国的中老年人们却过得像一潭死水,只知道浪费大把的时间端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或是默默坐在家里看电视。实际上除了年龄上的差异外,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明显。中国“废物”式养老盛行,近2亿老年人“虚度光阴”毫无生命价值。
不少年轻人单纯认为,养老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自己能够满足父母每个月基础的生活需要,时不时给他们带来一些有营养的食物或保健品就足够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正在用这种养老方式限制父母的发展,浪费他们宝贵的人生。
其实有不少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活得更加年轻一些,去尝试那些年轻人们感兴趣的。事物。
有人说时光会让一个人的年龄逐渐增长,缺乏热情的心态会让我们的灵魂变得衰老。一个退休后无所事事,长时间被困在家里的老人,只能用漫长的人生与孤独相伴。
老年人的自我价值
最可悲的人生或许就是,我们无法在生活的过程中感受到被他人需要的滋味。那些长时间与孤独相伴的人,更容易出现厌世的情绪,对人生的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芝加哥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还特地对此进行过一项调查,并指出那些长时间与孤独相伴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死亡。
精神上的需要仅次于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的那样,“人活一口气”,很多时候决定我们生活状态的并非是年龄,而是我们能够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
能够继续参与社会活动,并和社会产生深度联系,可以让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哪怕这些互动是相对简单,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老年人也能够从中获得极大的体验感,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
年轻人们应当试着去体会老年人的孤单,不能仅仅为了让自己过得省心,就剥夺老年人们享受后半段人生的机会。
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权利去体会大千世界带给自己的乐趣,看起来迟缓愚笨的老年人们,同样会对年轻人们尝试的事物感兴趣。目前我国仍然有2亿多名老年人,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络。
这些人中有8成左右都明确表示自己愿意学习互联网,试着去使用智能手机。可惜他们的接触能力相对较差,家中的孩子也不愿意去教导他们。仿佛孩子和社会共同抛弃了他们,让他们利用余下的时间去混吃等死。
正确的养老态度
养老这件事情离不开子女和老人双方的支持。首先子女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将照顾孩子等琐事推给老人,将老人余下的人生限制在狭小的生活圈子中。
其次年轻人们也应该树立起尊重老人的意识,主动向老人介绍新鲜的事物,为他们创造尝试的机会。
最后老年人自己也要保持清醒的认知,提前对晚年的养老生活进行相应的规划,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
那些想要追求梦想的人,可以试着去学习自己之前感兴趣、但没有时间去了解的技能。老年人也可以在能够保障个人安全的基础上,去尝试主动做一些新奇的事情。
在自己尚有余力的时候过分享受家人的照顾,反倒会让人们出现相对颓废的思想,认为自己已经进入到了老龄阶段,没有办法继续创造价值。
实际上老年人退化的只是身体机能,在进入老年或者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仍然像孩童那样具备持续学习创造的能力。山东就有一位名叫姜淑梅的老人,60岁时她才考虑开始学习认字读书。
经过十年的努力,她不仅学会了正确认读汉字,还能够用这些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每天坚持写作的她顺利出版了以个人经历为原型的作品,并收获了一大批愿意听她讲故事的粉丝。
十几年的时间听起来漫长,也不过是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的短暂时光。
人生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匆忙,我们应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用心去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期望。在自己有能力有空闲时间的情况下轻易选择放弃,无疑是对宝贵生命的一种浪费。
老年人们都应该是这边的大胆起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我们已经没有能力做出太大的成就,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一些,同样能够为我们带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