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一个月过去了,做得好与不好都要小结一下,该反省的反省,该表扬的表扬。每月总结,既是刚刚过去的这个月的收工信号,也是如期而至新的一个月的出发号角。
与其说它是划出的一个句号,不如说它是一个逗号。人的一生,就这样一个月一个月的过去,就这样一个逗号一个逗号地书写下去,直到句号的最后降临。
1 总结
本月共读书7本,写作2.5万字,累计38.5万字。
《论语》这个月读第三遍,每天一小时同,每天读两章。终于完成该书全部的分类汇总(二十几个WORD)文档。《论语》我读的是原著。第一遍,混个脸熟,有了初步的好印象;第二遍,了解背景知识,理解每个章句、词意;第三遍是站在全书的角度,探查孔子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历时半年,收获极大。学会了不少做人处世的道理、读书成事的方法,激起了我对历史、地理、正治等学科的兴趣,从此对文言文也不再感到高不可攀。下一本古文书,我打算读《世说新语》,众多大家推荐,我倒要看看魏晋风流到底是怎样的风流。
新读刘亮程《在新疆》,和李娟的《冬牧场》搭配着一起看。他们两个都是新疆人,刘亮程还是李娟的伯乐。仿佛是为了给我一个下马威,《在新疆》的第一篇文章《先父》就把我触动得流下不少眼泪。相反,看《冬牧场》我没有太多感觉,除了书中描写的牧民生活吸引我外,心里没有产生太多共鸣。这种无感和我去年底事隔多年看三毛的书一样。我不知道是为什么,是我的思维越来越趋于理性?
新读阿城的《脱腔》和《闲话闲说》。前一本,用心读了,还做了读书笔记,后者只是翻了翻。《脱腔》的访谈录中宁财神说《闲话闲说》这本书,他几乎能背。我看了半天,没看明白,为什么这本书值得背下来。人人都说,阿城的功夫很深,大概是我没能领悟到。那么,下次再见吧,也许再相遇的时候,我们会相谈甚欢。
新读深圳青年书评人魏小河的《不止读书》和《失眠书》。前者是他写的读书随想,后一本书主要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感悟。我神奇地发现,魏是个留守儿童,6-14岁这段时间,他孤零零地如丧家之犬一样,辗转寄居在亲戚家中,外婆家、奶奶家、姨妈家、姑姑家。这遭遇,和他喜欢的作家巴尔扎克和马尔克斯几乎完全一样——青少年时期父母完全缺席。不禁想问一句,难道缺乏父母之爱是成为作家的一条特殊通道?希望是我想多了。
2 问题
很明显,读得多写得少。
读得太快太多,有囫囵吞枣的嫌疑。
时间没有抓紧,一月过半,才开始行动。
3 感悟
读书和写作,关键在于用心。心,要“静”,还要“定”。只有心静下来,才能将书读深读透,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来。另外,读书和写作的能力提升,不是半年一年的事情,需要很长很长时间耐得住寂寞的训练,所以需要极强的定力。
以前听很多人说过读书的重要性,现如今才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好处。如果我能早点意识到这一点,我想我的人生将会不一样。
4 检视
每天“作家之眼”的练习,完成率95%。
纪录片观看,计划三部,实际一部,为《河西走廊》。
读书七本,超过月度计划的五本,但书评一个字也没写。
纵观数月的总结,不能如期完成计划,似乎成为我一个打不破的魔咒。刚开始,出现没完成的情况,我认为是目标定得太高了,调低后,发现还是没能完成。可见问题不是出在计划制定上,而是出在我的态度上——我随心所欲,压根不按计划去走,计划是计划,我是我,成了两条平行线。这个月务必改过来。
5.计划
日更千字。
每天“作家之眼”的练习,不限字数,不限文体。
看书四本,平均每周一本,阅读留痕。这个月读书的主题是阅读。
六月正式运营线上读书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