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话题,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独有的见解。孜孜以求,在独立的思维。
经常会在各种大群里看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人认识xxx的朋友么?可否帮忙介绍下?”也会看到这样的回答:“我有一个朋友是做这个的。我帮你问问看。”于是这样,一个配对就完成了。
接下来所要讲述的,就是关于这段对话所透露出的深层次信息。
首先,从这一段对话中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问者与答者并不熟悉。当然,有部分情况下二者相对来说的确是存在一定了解的。这点我们在此并不作考虑。接下去所要讲述的,也是以这样一个前提(二者并不熟悉)来进行的。
笔者所要提及的一个话题则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求助,你会怎么做?
当然,从中华五千年传统美德来说,互帮互助当然是应该提倡并且是被道德所推崇的。
然而,不知你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这种“帮助”的行为,对你以及对你这方面(比如你成功搭桥之后以及对搭桥对象)会造成怎样的一种结果?
之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疑虑,自然是因为存在这样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对于一个你所不熟悉的陌生人(双重强调),对方是否“靠谱”?
因为,对于你的这种帮助行为,所要连接的是一个你不熟悉的陌生人与一个你所熟悉的朋友,二者原本身份(就熟悉度来说)就存在一种不对等,那么如何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呢。
如果对方陌生人是较靠谱的,那么一切ok,对于你所连接到的朋友,相信也不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如果对方陌生人是不靠谱的呢?此时你所连接到的朋友,必然会因为对方陌生人的不靠谱而承担一定的影响(虽然可能这种影响较小),继而反馈到作为推荐搭桥人的你身上,会对你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做一微调。且不说对那个陌生人的影响,你因为这种帮助的行为,此时所要承受至少两种“后果”——对朋友的一定影响还有朋友对自己的印象的一定影响,这两种影响自然是指稍稍不好的方面咯。
笔者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个故事。曾在一个微信群里,碰到一位“寻求制作微电影团队”的“陌生人”,因为一位朋友对摄影视频这方面比较在行,似乎也有提及过微电影。因此就做了一个搭桥。开始并没有直接让二者联系,而是自己作为中间连接人在传话。稍稍问了“陌生人”需求之后,朋友给出的回答是自己并不做这个,但是已经将这个“活”推荐给了一个专业做微电影的一个团队。对方的回答是可以接这个活。得到肯定回复之后,笔者再去联系那个“陌生人”,消息却如泥牛入海杳无回信。后来直接把朋友的那个做微电影团队的微信号给了这个“陌生人”,却依旧没有回信。朋友追问,那个人有回复了么,那个团队说并没有人联系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回复朋友。最后只能实情相告,坦白对方“陌生人”依旧没有回信,但是已经把团队的微信号给他了。对此,本次事件也告一段落。事实上到最后那个“陌生人”也没有联系那个微电影团队。
笔者讲述的这个故事,是完成了一个“不成功”的配对行为。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是朋友的朋友那个制作微电影团队一产生小小的期望(有活上门)二产生小小的偏差(此事无下文)继而可能对笔者朋友的印象做一微调,信任会打折,而对于朋友这方面,因为笔者不靠谱的牵线行为,完成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失败配对行为,给自己的信任打了一个折。事实上,笔者就这事对朋友道歉,说“又坑了他”,朋友的回复是“习惯了”。其中透露的意思有很多,但对本次牵线事件的小小“失望”是肯定的。
至此,笔者想要讲述的已经结束。可能有人会说,不是“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求助,你会怎么做”么?所要阐述的做法呢?对此,笔者认为,身为一个成年人/大学生,应当有着独立思考事情的能力。笔者所要做的,只是提出一种现象,引导出一个话题,对于这个话题,会怎么想,会觉得该怎么做,这都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大学生应当学会去做并且一定要会做的。笔者所希望传播实现的,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方法和思路。当然,对于一件事情,还可以扩散思考。
最后,还是那个问题: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求助,你会怎么做?
孜孜以求
不鸡汤不成功学
半分析半引导半文艺半传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