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模式开启了一个星期了,大家渡过的是否充实又愉快呢?有没有来自小家伙们新的挑战呢?从期末考试前一周开始,我不断接到很多培训机构的来电,询问是否要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也有很多关于“儿童时间管理“、”思维能力训练“、”儿童情商培养“的试听课要约。其实,一份合理的”惯例表“,就可以帮助孩子完成”时间管理、思维能力、情商培养“这样的训练。如此神器,你要还是不要?

对于长长的假期,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孩子欢呼雀跃,放假啦!家长们却皱皱眉,没有放假、还要工作,小宝贝的生活谁来照顾?
孩子们终于不用再早早起来就赶往学校了,想着可以放松一下了;老师和家长们却想着,假期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我们的观点相差如此大,矛盾难免出现。
1
我在放假当天,问了自己一个简单又白痴的问题:“为什么会存在寒暑假这样长长的假期?”
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学馆、私塾、书院等等,也有类似的寒暑假规矩:遇严寒及过年,都要适当放多天假;炎夏盛暑为师生健康,放假天数更多,等等。现行的学校寒暑假称谓及制度,是在上世纪初由那些教会学校传入,先由那些新式学校仿效并普及开来,后来民国政府教育部作出具体规定,形成制度。这无论对师生健康、教学水平的提高都大有好处。
“学校的模式是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进步意义巨大,却也把生活变得单调。所以,假期的意义在于弥补校园生活的不足。”国内教育专家孙云晓说。
据冯德全的《假期重于学期》一书中的解释是:“学校为什么要实行寒暑假制度?无疑是为了让孩子们丰富生活,扩大视野,从不同的方面和途径,令他们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健康,养成优良的性格品质。”还有诸如以下原因:1).气候的原因。夏天放暑假,以防止学生因炎热中暑,冬天防寒,儿童体质毕竟不如成年人,需要保护; 2).学生正在生长期,长期的脑力疲劳有损他们的成长,孩子需要体力上的休整。
如此可见,假期是根据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的,是对孩子们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安排的一段放松身心、接触和了解社会的假期。所以假期生活的首要任务是放松身心,过跟学校不一样的生活。
2
可是,大人们却总想孩子在假期可以弯道超车。我们究竟在怕什么?
我们怕孩子们把辛苦学习了一个学期的知识忘记了,怕他们把一个学期下来养成的好习惯丢掉了,怕他们的各种遗忘适应不了新学期。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保持和遗忘的数量。 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是的,我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尽管尹建莉说:“这几天不断收到家长来信询问假期孩子不好好写作业、没有时间观念、只是看电视或玩游戏等等如何办。我的观点是,假期就是玩耍和放松的时间,让孩子想睡几点睡几点,想如何玩如何玩吧,一切事情交给他自己安排——这意味着他可以安排得很不理想,你不用在意。告诉你一个秘密:假期不放松,开学没精神!”但根据记忆定律来看,彻底地放纵孩子自由放飞,是不可取的行为。尤其是对低龄段的孩子,他们的习惯尚未定形,自律能力还不够。家长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3
孩子的假期究竟怎样过,才是皆大欢喜、皆有收获的呢?
阿德勒说: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做父母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得到价值感和归属感。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让孩子通过学习、通过日常生活,树立“我能行”这样的信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律——就是通往“我能行”的任意门。
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是从学校到家庭的一致目标。我认为,这个目标,就是寒假计划的指引,一切的安排和计划,都围绕这个目标来制定。
明确了这样的目标之后,我开始从作息、学习、阅读、家务、运动、游戏等几个方面引导孩子们,由他们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假期惯例表。顺便,两个家伙复习了一下时间的概念和基本的算术运算。
4
以小C为例,我还原一下我们制定“寒假惯例表”的过程。
妈妈:宝宝想想,这一个学期以来,你学习的困难之处在哪里?我们要不要在寒假时间,攻克它!
小C:什么是困难呢?什么又是攻克呢?是不是在我学习的时候,一部分脑子想要学好,一部分脑子来捣乱?就像我生病的时候,好细胞和坏细胞在我的身体里打架一样,来捣乱的就是坏细胞,就是困难?好细胞把坏细胞打败了,就是攻克了?
妈妈:……呃,好吧。听起来的确有相似之处。你可以这样理解。你可以说的具体点,比如说“字写的不够好“,这就是影响你作业的美观性的困难;”识字量少“,这就是你阅读和理解问题的困难。我们要不要想些办法,用好细胞把坏细胞打败呢?
小C:好!那你刚刚说的两项就是我的困难。我一写作业就热的不行,这也是我的困难。
妈妈:……恩,那要怎么解决呢?
想了一想,小C说:那我就在觉得热的时候,脱件衣服吧。或者是,喝点水。要不然就是去洗个脸。
…… …… ……
如此一问一答间,小C自己完成了他惯例表的制作,有学有玩、张驰有度。并且主动提出了午睡、作业和阅读时间,在运动这一项中,加上了跳绳。
家务活,小C列举的是早上起床收拾自己房间、做完作业收拾文具、晚上睡前收拾玩具、吃饭时由他来盛饭。
当天,小C积极的按照他的惯例表,完成了每一项工作。结束的时候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说:“事还挺多,把我忙的。不过,这是我们这么长时间以来做的最好的一个惯例表了!“成就感写在他的脸上。
臭小子!我心里暗自觉得好笑。问他:“是不是觉得这张表是最适合你的?“
小C得意地、摇头晃脑地接话:”是呀。“

5
在惯例表制定的过程中,基本上,我只是提出了问题,所有的解决方案都由小C自己提出。虽然有的不完美,我还是说:“你的事情,你来决定。“我觉得,大方向只要没问题,就OK。
也有有待商讨的问题,比如,他说要早上7点起床。第一,我认为假期,孩子没必要起那么早,睡眠时间还是要保证的;第二,我认为他不一定能起来,我可不想天天叫他,让他从起床这件事上有挫败感。于是,我问他:“7点钟是我们上学期间的起床时间,最近这段时间天还没有亮呢,你确定要在这个时间起床吗?“小C想了想,挠挠头说:”那好吧,那就8点吧!“(其实,如果他执意要在7点钟起床,我也没有意见,会支持他的。尽管我觉得没必要,但那是他的生活。)
最终,我们达成了意见的一致。没有什么比和谐更重要了。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家长不断的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情商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当他的惯例表出炉的时候,就完成了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如此看来,要是把带孩子看成打怪升级的话,寒假时间是个非常好的时候啊!有“惯例表”这样的神器,还怕做不到威振四方?
时间管理的第二步,是惯例表的执行。他在惯例表里提出午睡项目,我挺惊喜的,之后几天的执行过程中,因为这个闹了些笑话,这个项目经过友好协商,也成为了弹性项目。这说明,惯例表制定出来以后,在执行过程中,是可以调整的。当然,仍需尊重孩子的意见,用启发式提问的方式跟他沟通和敲定方案。关于这个话题,我抽时间在之后的文章里再做分享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