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作家龙应台曾经这样描绘美丽的教育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我很欣赏这样的教育情结。我期盼着这样的教育场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多多的出现。这样的教育场景是建立在对儿童个体生命的尊重上,这种尊重是基于对孩子生命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今天的学校不是工厂,今天的教室不是车间,今天的教师不是技术工人,今天的教育不是为了成批成批限时限刻制造出标准统一的产品。尊重个体,尊重人性,已成为今天教育的主旋律。教育的过程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生命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抽枝拔节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心平气和,需要慢慢等待,在等待着尊重生命,成熟生命,怒放生命。
一位教师朋友向我讲起了他在教学中进行的"三清"教学模式,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我感动于他不把负担留给学生课,但是我们不能排除人有接受能力快慢之分,一个知识点有些孩子只要几分钟就能接受,而有些孩子为了达到教师确定的一个目标,他需要付出比别的孩子更多的时间,并不能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虽然有了分层教学的理念,但是在高效课堂的旗帜下,一些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益,自然而然地采取了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于是我们的课堂就出现了一些与以生为本理念不和谐的现象:密集的进行抽考统考,用分数逼迫学生学习;用"优生穿红校服""表现不好带绿领巾"或"罚站" "按成绩排座位"等来羞辱学生。限时限刻、日清周结,以牺牲学生的健康来换取一时的应试成绩。我们一些老师,口中吐出的是"笨鸟先飞"的学习秘诀,行为表达的是"学不好,你也要坐好"的育人招数。于是,一些进步落后的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一动不动地听着老师讲着,哪怕他们听不懂我们教师在讲什么,但他们觉得这样做,我们教师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这样,我们的学生在高压逼迫下,连正常的睡眠也成了生命成长中的奢侈品,以至让孩子"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也成为很多人的心愿。
这些不仅是学生之伤,也是教者之痛,更是我们教育人之愧。我们实在是不能对我们的教师短平快的教育方式埋怨什么。教师只是一线的实践者,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是我们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标准在生产一线中的体现。我们要努力的是,生产教育理论、教育理念、教育评价标准的专家们、管理者们,要同教师们一道,共同的拥有尊重个体差异、尊重生命成长的的教育等待情结。
生命的过程就是等待的过程。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儿童成长,在等待着享受儿童生命的慢慢成长。如同一棵小树一样,大自然赋予它自我生长自我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但它们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园丁的作用只是维护,而不是侵入和干扰。同样,儿童的成长,有其自然特性。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幼年时学说话,没有几个音是正确的,我们不动气,还觉得有成就感?因为我们都知道大自然的秘密﹣﹣他一定学得会说话,大自然把一切安排得如此得体。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只能是尊重规律慢慢助长。
等待是一种心情。在一位真心育人的教育者眼中,学习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是上天造就的宠儿;学习接受能力慢的学生,同样也是上天雕琢的精品。他们都会向生命成长的同一个目标迈进,区别的只是实现目标的时间先后问题,而生命同样精彩。因此,我们既欣赏奔跑在前面的学生,也要放慢速度,和后面的学生一道,慢慢品味生命拔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我们享受生命成长的心情愉悦过程。
等待是一种能力。今天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经济社会各种世俗因素的影响。做教育的我们,能否静下心来,陪伴学生慢慢走过学习进步生命成长的过程?这也是对我们教育人能否在物欲恒流的社会中还拥有一份对生命尊重的能力的挑战。
等待是一种智慧。智慧型的教育人深知,教育是育人,不是制造产品。在他的视野中,孩子都是可爱的,优秀的。社会是飞速发展的,孩子的进步却是日积月累的,教育人要把孩子的成长规律切切实实地融入到教育理论的形成、教育观念的诠释、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和点点滴滴的教育实践中。这需要教育人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教育人努力在家庭、社会等环境中营造共同参与、共同等待的局面。这种等待是一种和谐,一种欣赏,一种为国家真心育人历史使命的担负。
“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扎好蝴蝶结。” 教育需要等待,等待任重道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