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出处,宁静致远这四个字恐怕大家见得最多,作为网名、座右铭,在人们的书房、客厅、办公室等等地方都会看到。紫湘也很喜欢,看到这四个字仿佛就会心静下来。
原来它来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的一封家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说作为君子应该怎么做呢?
君子要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非志无以成学这一句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就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我觉得在我人生的第一个关键处,就是考学(填志愿)时没有明确的目标。
那时候的乡村信息闭塞,不像现在的孩子能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缺乏一种引导。所以在填志愿的时候就根据亲戚的推荐填了,但那个专业我不感兴趣,更不清楚它实际要学的是什么?
当然,以上只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就是我没有足够的自信,我会觉得我内心的选择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那只是一个梦罢了。不敢突破,害怕突破。
第二个关键处就是在专科学校时的自考,这可能也会改变我的命运。从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自己还是稀里糊涂的,依然没有明确的目标。别人考行政管理,我也跟着考行政管理。
殊不知别人考行政管理有自己明确的规划,考了行政管理的本科,再考公务员,然后做了一名人民警察。我只知道自考本科的方向是对的,但不明白具体专业的选择得看个人。
我内心里想要考的是汉语言文学,那么我就应该选择汉语言文学。当时没有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也很奇葩,就是我不懂语法,怕那一门不过,但就不知道想一想,考行政管理就不会有任何障碍了吗?
虽然我行政管理的本科拿到手了,但是也费了很长时间。因为是大二时才报的名,所以考到后期已经上班实习了,无法宁静致远了。
反过来想,我若是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也不过是多花费一点时间而已,准能过的,一次不过,还能重考呀。
所以说非志无以成学,不明确志向就无法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这句真真是对的。然后的走向便是“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与诸葛亮的预判相差无几……
说回原文,这篇家训语言精炼,又层层递进,读来发人深省,说明了修身立志的重要性以及立志与学习的关系。
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
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还有要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若不如此,可能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
在我查找的资料当中,有一段赏析写得特别好,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也写作淡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全篇才几十个字,不愧为家训名篇。
你看看,虽然我八岁、十八岁时都没有领悟到这样的教诲,但现在三十多岁遇见它,依然激荡身心。所以,只要保持学习的心态,任何时候都不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