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来聊聊“现代社会之‘礼仪’”这个话题。
礼仪,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民族文化的标志,已经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体现我们日常工作中的迎来送往、待人接物中,成为促进人际交往、实现有效沟通的艺术。同时,礼仪还体现在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仪式中,成为组织文化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仪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
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礼仪文化也在不断的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使礼仪的传统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那么,当今社会又该如何理解“礼仪”呢?我们从几个角度来分析探讨。
一、从“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体现出的个人修养、内在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我们知道,礼仪起源于祭祀,本意是仪式、礼器等外在的形式,体现出的是尊敬之情。周公制礼作乐,孔子“释礼于仁”“不礼于仁”,实际上强调的是“礼仪的道德修养内涵”。
在《荀子·修身》中写道: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由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礼”,即有修养有仁德,就会显得雍容儒雅。反之,则倨傲偏斜,庸俗粗野。这些观点在今天 ,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说,礼仪,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我们要通过修身养性,提升内在道德修养,实现律己敬人。
二、从“社交”的角度来说,礼仪是促进交往的艺术,与人沟通、让人接受的桥梁和手段。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礼貌恰当的言行,传递尊敬的信息,促进交往的成功。
以“迎宾”为例。迎宾,我们要去哪儿接,机场、车站、还是小区门口、电梯口,这取决于来宾的身份、地位、年龄,以及主人和来宾之间的关系等。显然,如果去机场、车站等地接,就显得更为重视。
再以“送别”为例。同样需要根据来宾的身份、地位、年龄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采取不同的做法。送到什么地方,如门口、送上车,还是送到机场或车站,都会体现出我们不同的尊敬之情。
在古代,对于“送贵客”,有这样的规范。“过犹待,百余步,客不顾”。意思是说,客人走出去百余步、已经不再回头,而我们也已经看不到客人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离开。
曾经有一篇题为《轻轻地关上身后那扇门》的散文,描写的是作者在做客时,遇到的两种不同的送客行为。有的主人在送客时,客人刚离开,身后的门就砰的一声被关上了,使客人觉得自已“大有不受欢迎之嫌”。而有的主人就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待客人离开之时,不停的寒暄、问候,“请路上小心”。等完全看不到客人时,才会轻轻关上身后那扇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礼仪,是一种交往的艺术。通过得体的言谈举止,让人感到受尊敬,这才能更好地促进交往的成功。
礼仪之所以是交往的艺术,是因为它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它所包含的信息性非常强。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梅拉比安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以下信息传递的公式。即“信息=7%词语+35%语言+55%体态语言、面部表情等”。所以我们在交往中的言语礼仪、体态语言、着装礼仪等,都在传递着一种不可取代的信息。
以“戒指”为例。戒指戴在不同的手指上,它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戒指戴在“食指”上,代表“单身”。戴在“中指”上,则表示正在热恋中,已经名花有主。戴在“无名指”上,一般表示“已婚”。戴在“小拇指”上,则是一种“独身主义”的表示。有人将其通俗的表示为“清热解(结)毒(独)”。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服饰、体态语言等,都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无形的礼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