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本《传染》才了解到社会影响对我们的影响之大。
生活中,我们受到他人的影响而不自觉的情况数不胜数:和他人一起吃饭,我们就会吃得更多;有人拍了拍我们的肩膀,我们就会做出更大胆的决定……
社交活动会不停地塑造我们的心智和行为,来自他人的影响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多数决策中,只是你可能还没发现。
事实上,我们99%的决定可能都受到了他人的影响。
二、社会影响的两种方向
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呈现出两种明显的倾向——有时候我们会从众,有时候我们却偏偏要标新立异,做出与众不同的选择。
1.从众
从众的三种原因
1) 将他人行为作为便捷有效可参考的信息来源
从众的原因之一,是我们会将他人的行为视作一种有效信息来源,能帮助我们更快速、迅捷地做决策(哪种狗粮比较好?哪个幼儿园比较好?我们会想要参考一下其他养狗人士和家长的意见)。
大家都选择的食物,不太可能很难吃;大家都购买的商品,或许品质不错……
我们直接选择这些热门事物,可能会错过更棒的选择,但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避免很糟糕的选择,这是一种节省大脑决策成本的做法。
因此我们常常通过“从众”来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我们将“参考他人行为”视作一种决策的捷径。
2) 社会压力
社会压力来源于我们多数人想要别人喜欢我们,即便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起码我们希望自己在乎的人可以喜欢我们。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会常常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而跟从他人的选择。
3) 镜像神经元带来的模仿天性
比如望梅止渴,就是当我们在视觉上看到梅子时,大脑中就会产生和我们真实吃梅子时一样的效果,比如看着别人拿起某个东西,或者看到别人即将发起某个动作,都和我们自己做出该动作有着类似的效果。
而其他人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做出行动,因为看他人做事能够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促使我们做出相同的事情。
这种无意识的模仿是一种学习途径、是表现认同的一种方式。认同意味着社交倾向,只有当我们不想与对方有关系时,才会抑制这种天性。
如果我们想让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爱上蔬菜,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不是说,如果你好好吃菜就奖励冰激凌,那样只会将孩子推得离蔬菜更远。
而推荐的做法是利用从众效应:如果父母看起来对蔬菜永远都吃不够的话,孩子也会照着做。孩子看到父母更多地选择某种食物,他们作出相同选择的可能性越大。
2. 标新立异
比如当我们参加一个聚会时,发现自己和另一位客人撞衫了;当你上班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领带和老板一模一样;当你喜欢的小众乐队突然蹿红,成为每个人都在哼唱着他们歌曲的热门乐队……这些事情是不是都会让你感到不舒服?
标新立异的动机——完善自我身份信息
试想,如果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一样,会发生什么?我们将无法辨认自己。因此与他人的相似度太高会引发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会让人觉得紧张或者不安。
而与他人不同的部分,正是将我们和他人区分开的关键。这关乎到最根本的一个哲学问题:你是谁?当你出现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你会如何介绍自己?
除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础信息,我们经常会说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补充提供一些我们希望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信息。
人们之间存在某种隐秘的相互影响的力量,这点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读完这本书,还是会觉得这种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大,实在出人意料。
从众也好,标新立异也罢,这两种常见的反应也都只是寻常反应,而不是罪过。
所以没必要厚此薄彼地盲目追求某种态度,合理利用这些社会影响,让我们离想要的生活靠得更近,会不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