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原创上古史论】弇山、弇兹(崦嵫)、嫘祖、漯水与西海

【原创上古史论】弇山、弇兹(崦嵫)、嫘祖、漯水与西海

作者: 春江明月心 | 来源:发表于2024-03-29 06:21 被阅读0次

                  聊城市档案馆  张静

            一、弇州即并州,莘县界有弇山(地方史志记载),弇州之山

        《尚书正义》: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为幽州、并州,分青州为营州,始置十二州。

          《文献通考》:舜以冀州南北阔大,分卫水为并州,燕以北为幽州,并置牧。

          《通典》:古之并州,盖舜分冀州为之,置十二牧……周礼并州川曰呕夷。

            《周礼职方氏》并州恒山。

            《山海经》大荒西有弇州之山。

            《淮南子·地形训》:正西弇州曰并土。 

            莘县弇山在东岳泰山正西,山东大汶口文化的西界。

          【历史背景概述】

          新石器时代,上山文明从南方崛起,有伏羲八卦卦纹出现在早期素纹红陶陶器上,可知伏羲部落尚赤,素纹,与后期山东的大汶口文化有相似之处。东部沿线有多处伏羲文明典籍记载处。就山东而言,济宁、泰安、菏泽、聊城等均有记载。

            沿海部落南北文明交流产生于八千年前,南方以福建为核心,北方以山东沿黄区域为核心,南北交流为常态。

          山东早期东方夷人区曾向西方扩散覆盖至北亚区域。

        (见付巧妹古人类考古团队对山东沿黄人群的叙述)

            北辛、后李文化是东方的文化根基。            北方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先后出现,各自创造不同的刻画文字,在刻画文时代没有炎黄称谓出现,因无成形汉字可以对应。不同的刻画文说明,各自使用不同语言,井水不犯河水,划河为界。

          早期黄河下游东西防线突破点在濮阳一带,但首领被砍杀。仰韶文明、红山文明终结于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仰韶文化灭亡后,仅山东大汶口文化一家独存,一直延续到龙山初起,文明从未中断。下游同时拥有黑陶、白陶、灰陶、红陶等各色陶器。

          太昊居东方,少昊居西方。少昊修习太昊之法,文化从属于山东本位东方语言文字文明区。

          仰韶文化区语言文字文明随其文化的消灭而灭亡。大区域文化带突然灭亡与海浸、洪灾的出现有关,洪灾过后易暴发大规模瘟疫。

          文明没消亡的一方是山东炎帝部落存在的一方。

            炎帝尝尽百草,把守在西方的西王母部落治疗瘟疫(西方西王母成为管理瘟疫的神,足证西方位曾有严重瘟疫),使中国人民在洪灾后幸存下来。

          由于洪灾与瘟疫,人口急剧减少,女娲(称谓)出现于大汶口晚期、洪灾退去时(见女娲补天一一永远的神话)。尚白做白陶的女娲本部,鼓励部落人民大量生育子女,繁衍后代,居兖冀之域。兖一衍一延,延续香火。山东女娲本部与湖南白陶本部有直接关联。

          大汶口时期,山东与江苏人,拔牙黑陶人群(黄帝、夏后氏尚黑,定为黑陶部落)一路西行与西南行。

            拔牙黑陶人群,先后抵达安徽、河南郑州等地,湖北屈家岭、陕西山西庙底沟文化,西南至川藏等,东南沿海区域,拥有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至东南亚,飘洋过海,文化传播至海外。

          龙山时期,山东龙山一路挥师西进,形成中国汉族主体人群。

          有名有姓的黄帝称谓出现时间,有多个不同指向,根据迎日推策及世系推演,大多数确认为4750年前一4900年前左右。

          这时,中国大陆还有人群存在的北方部落,只有山东大汶口文化人群。

            庙底沟二期黑陶区人群曾有百年存活时间,但黑陶形成晚于山东,更晚于湖北,属于山东大汶口文化黄帝黑陶拔牙部落在仰韶部落灭亡后大举西进的一个分枝,先至湖北,后到陕西等地。但此分枝存续时间短暂,未等到龙山初起即消亡,文化中断。

            庙底沟二期: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在河南郑洛地区、晋南和陕西关中也都有发现。主要遗址有河南偃师高崖、郑州林山砦,山西平陆盘南村,陕西华阴横阵、华县泉护村(见泉护村遗址)等。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4900年前)一前2800年(4800年前)左右。

          龙山黑陶文化整体属于夏文化(夏后氏尚黑),龙山文化西进,属于夏文化西进。夏文化西进与尧舜时期再次发生大洪水有关,需要广泛治水、寻找高地居住。

          故知,早期四海之中在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区,莘县属于大汶口文化西界。

          二、弇兹氏、玄女与漯水、嫘祖

        记载出处:《古微书》有鬼騩氏、弇兹氏、泰逢氏。《路史》中有“弇兹氏”。 《山海经》:西海陼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

          弇兹是日落观测点:《御定分类字锦》《古诗纪》等:弇山弇兹山日所入也。即西方太阳落山之处,西海之侧。

          弇兹部落是做有耳陶器与结绳记事部落。

        【西海位置】阳谷古西湖鹅鸭坡一带即古之西海,阳谷有西海村。

        《阳谷县志》《山东通志》记载:

          西湖陂,在城西一十五里,南北长约三十里,东西阔八九里,每逢雨潦辄伤禾稼。        鹅鸭陂,在城北二十五里,东西长二十余里,南北阔六七里,淫雨后则西湖之水经此东流,且潴泽损禾视西陂尤甚焉。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西湖陂,在县西十五里。一曰黑龙潭,潦则潴水,长可三十馀里。一巨浸也。鹅鸭陂,在县北二十五里。潦则蓄水,涸则成田,周回二十馀里。其西北即沙镇。

          巨浸:指大河、大海、大湖泽。

       

    阳谷县域图中的西湖(胡)

         

    阳谷西海村

          弇兹氏发明搓绳技术,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后世追尊她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

          做绳子用的麻,需要在泥淖里沤制,最早,黄河下游水较大,沼泽湖泊较多,下游人民首先发明了沤麻之法。

            做绳的先民部落还有嫘祖部落,嫘祖或雷祖,起自雷泽,即山东西部的雷夏泽。

          嫘祖部落大汶口文化人群沿漯水北上莘县、阳谷一带。

          漯水的累是大索,即多股相绞形成的大绳,漯水之侧即古中国早期做绳人群。

          《说文解字注》。累,大索也。欙从累。此声义之皆相倚者也。

            莘县东武阳漯水记载明确,市境多处有漯水记载。

            莘县有西王母记载,且有漯水流经,其侧有古西海柯泽,弇兹与柯有关。三柯氏即西王母三青鸟部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上古史论】弇山、弇兹(崦嵫)、嫘祖、漯水与西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yp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