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92667/c0f7880b03e41f19.png)
《老子》内涵丰富,包罗万象,它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无疑,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为什么有很多人就是看不下去呢?人都有最起码的自尊心,也很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当我们打开《老子》以后,发现里面有好多文字压根就不认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文盲,自尊心受挫。我们还听说过这样的事情,印度人在大象刚出生不久的时候,会将它用绳子栓在一根不大不小的木柱上,开始的时候小象会竭力的挣扎,由于此时的小象力量不够,所以,很难挣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象就慢慢的习惯了这种束缚。即使小象逐步长大成为大象,有了足够强大的力量去挣脱那根木柱,但是,大象再也没有尝试过挣扎。因为,在大象的意识里,这是一根永远挣脱不了的木柱,从很小的时候就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所以,挣扎只会徒劳无功,这就是大象对木柱养成的刻板认知。人们往往也会受到这种束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总愿意活在对过去的认知中,而且还很容易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设限。
很多人初读《老子》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被里面的生僻字拒之门外。当然,我也不例外,书柜里有一本《老子》,具体放了多久已然不记得了。这是一本公版的《道德经》,有注释,有译文,并不厚。出于好奇心买了这本书,记得刚买回来时,随便翻开了几页,不仅被晦涩难懂的语句搞的晕头转向,更是对里面突然出现的生僻文字搅的心烦意乱。很显然,从那以后,就将这本书束之高阁,不再问津。
近两年来,也许心态逐渐变得平静,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浮躁。或许因为世事无常,慢慢的开始学着探寻人生的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大染缸里,每个人被现实压的喘不过气来,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老子》正是这种可以让我获得心灵自由的光束。
读书是要看心态的,当初年轻气盛,心浮气躁,根本静不下心来,一本简单的书尚且不能够读下去,更何况这种仅用5000多字浓缩的中国文化典籍。
读书要看机缘的,人们往往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趋之若鹜,而对那些对自己没利益的事情避而远之。机缘这种事情,说起来,玄之又玄,人们只有经历了很多世事无常,内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惑和好奇时,才会主动愿意去探索。《老子》这种文化典籍,很少人能够抓住其中的真正内涵,因为能够静下心来研读的人少之又少。只有放下功利之心,心无杂念,方能体悟书中真谛。
因此,对于那些看不下去《老子》的人,我的建议是,先等等,别着急,或许心态还没调整好,也或许机缘还没有到。如果这两个前提没有达到,读什么书都会觉得难于上青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