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日朋友微信跟我说:“林清玄今天走了。”我才后知后觉明白为何那日好几人公众号里都写了林清玄。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满满的都是那张理工科生僵硬的脸和他笔下柔软的文字。打开便签想要写一些东西的,竟写不出一个字来,许是好久未提笔,许是文字总是浅显了些。
初识先生,是很久远的事了,先生的名字总是活跃在课本或者试卷阅读里,当时只觉得他的名字好美呀,如山间清脆的林,泉间清爽的水,乐上温暖的玄。一直执着于林姓,觉得再没有哪一种姓美过林,再加上有林黛玉、林徽因、林青霞这等才女佳人。认为林清玄该为一位温婉如玉的才女便是好。
再次了解先生,是在大一的时候,因为在图书馆兼职,更多的时间便是游走在图书馆的每一列书架间,无意间看到近代散文书籍里边一半的书目都是先生的,便带回去了几本去看。每每翻开他的书,揣摩他的文字,恍惚间总错认为是心思细腻,温和处事的女子所写。先生的文字如其名,行文清淡温煦,却藏着玄远的禅意。每读其文章,总能想起先生的自述:“我出生时没有哭,是微笑着来到人间的。”也能想起先生对生死的解读:“人醒时应如朝阳照亮整个世界,入睡时便放下一切悲欢,好好进入梦乡。非常精彩地活过的人,才能平安地死”。这是面对生时的欢喜,面对死时的淡然。是生命的最柔软也是最强硬。
之后在一次偶然中,看到《林清玄读书会》,万分欣喜地报名参加了,那段时间白天一个人偷偷藏在图书馆角落里读,晚上回到宿舍在厕所读。虽然最终没能进入决赛。总觉得这是在以一种奇妙的缘分接近先生,仿佛自己真的就了解林清玄这三个字和这个人一般快活。当时还暗自发誓,一定要继续努力,下次进决赛能去北京,亲眼见到先生,就远远看一眼也满足。
凡事越是期待就越是不如意,最后一次听闻先生,竟是如此场地如此情景。
先生说:“如果我晚上要死,早上也要写作”,幸好,上帝终究是眷顾这样的先生的,先生在走的前一天更新了最后一条微博,是摘取自己的小说《在云上》的一段文字:“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我见过太多有始无终的遗憾死亡,从未见过像先生一般,按自己愿望了此一生的人,看到先生如此洒脱淡然,说不上很难过,也没有那么惧怕死亡。
先生走了,留下一片桃林,一把藤椅,一个背影,一世清欢,与世长欢。
本文作者:小雅,95后在读大学生,讲真实的故事,写温暖的文字,做读者最贴心的倾听者。
微信公众号 只种桦树的森林,征集不同类型的真实故事,给陌生的你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由小雅代笔转述,发表于此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