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来源:得到App的“薛兆丰经济学课”关于“歧视的意义”
在五年前刚来福建的时候,就听说福建人找媳妇,倾向于找本地人;选择学校,倾向于选择本地的学校;毕业后,倾向于回本地就业或者创业。一直以来,都觉得似乎这是对外地人的一种“歧视”,但是当我了解了经济学中“歧视”(中性词,指区别对待),我好像明白了这其中的意义。
一些中国人在国外做生意,会排斥外国人,比如,马来西亚有一片橡胶园是由来自福建泉州和永春县的五大家族把持的。这五大家族分别姓陈、李、林、黄、严。这五大家族把持了这里的橡胶业。做生意的时候,他们把对方划分成七等,每个等级的条款不一样,贷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
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第二等,大家庭当中的远亲;第三等,同族或者同姓的人;。。。第七等,非中国人,包括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
闽南人做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人生活在马来西亚,语言不通,寄人篱下,真发生借钱不还的情况,很难把别人告上法庭。没有关系,不通当地语言,也不懂他们的法律,可能他们的法律本身也不健全。这时候,正式的司法系统很难保护我们,那么我们怎么才能自我保护呢?只能通过这种“歧视”。
同村的人、同族的人、同是中国人,我们就有自己的道德约束,有自己的关系,有自己的声誉。而采取“歧视”(区别对待)的方式,是最直接能保障自身权益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歧视”是一种降低风险,提升筛选效率的方式。
引申到外贸行业中:
大部分外贸业务员,一遇到印度的客人,就觉得会被砍价砍到吐血,甚至有点不爱搭理印度客户;一遇到尼日利亚的询盘,就觉得是骗子,甚至连阿里平台都不将尼日利亚的询盘列入及时回复率的范畴;...
首先声明,我并不主张不回复印度或尼日利亚客户,印度也有土豪客户,尼日利亚也不全是骗子。我们主要分析这些歧视背后是否有道理。其实,这种其实(区别对待)是业务员长久以来形成的自我筛选标准,在有限的时间内,先回复对口市场的客户,对敏感国家的客户保持警惕,也是一种避免风险的方式。
当选择错误会面临巨大风险时,就越容易产生歧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