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我和小W是到单位最早的两个。
刚才看见他,突然问他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
他想都没想回答我:“世界本质是简单的,但显现出来的是复杂的。”
顿时觉得此君活得很通透,也在一瞬间我理解了他的很多行为。
他的反应超出了我想象中他会给出的回答,我以为他会说,你哪根筋又搭错了。但是,他却没有。
这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真实客观的世界只存在于每个个体之外,而个体感知到的世界则都是主观的,所以无论世界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只是个体认知构建的结果,而且没有两个世界是完全相同的。
这些是我近期在读的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中阐述的观点:世界是简单的,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小W就给出世界是简单的这样的观点,同时他又能意识到人主观性的展现,即简单或者复杂是我们带着的形形色色的眼镜决定的,带上或摘掉眼镜,这个动作就是改变。
之前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决定论)认为我们今天是过去某些发生的结果,而且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观点对一些积极的人来说多少是一种打击,它把人的主动性看得一无是处,既然生活已经被过去所决定,那还蹦哒什么?
但阿德勒的哲学给了我们出口——目的论,目的论的产生和决定论是对立的,所以阿德勒离开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会,创建了自己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他认为,人不是因为过去的发生导致了现在的结果,而是因为现在的某个目的赋予了过去匹配的意义。只要改变目的就会更好地利用我们被给予的东西,而不是抱怨我们被给予了一幅烂牌。
那改变是什么?
为什么会感觉改变那么难?
为什么人即使做不到还在内心里不停地“想”改变?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吧。
首先,先谈谈“为什么想改变”这个概念,是因为不满意自己的现状,这个不满意有两个来源:和别人比,和自己比。
暂且不谈它来源的健康性,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常想改变是因为现实的存在让自己时不时感觉痛苦,或者懊恼,或者什么别的负面情绪;但不排除还有一种现象——体会到了改变的(善)收益,再不想回到过去的状态里了,但改变的过程是和自己曾经旧有的不良习惯、心态、认知在做斗争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有时纠缠着些许的不安和不确定,会让人暂时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也就顺便阐述了“为什么改变会感觉难”的部分原因。
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改变难”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想改变,不想放弃自己所谓对现有生活的掌控感,不想放弃轻车熟路的“安逸”生活,所以相比“不变的不满”,“改变的不安”似乎更容易败下阵来。
所以,是自己造就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是自己“过去的选择”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带到了今天,变成今天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样子。
人在想变不得变的轮回中继续着不甘、不满和纠结,多数人终其一生也就如此了,但还是有一些人鼓足了勇气走上了改变之路,包括我,也包括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