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归原处
其实孩子在2岁左右,就开始出现秩序敏感期。秩序感让他们小时候就有“物归原处”的心理需求。既然婴幼儿具有这种心理,那么为什么大一点的孩子就做不到呢?原因是此时的秩序感没有加以强化和巩固,加上无序混乱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就可能忘了这回事。
对于秩序,每个孩子都存在一个敏感期,从1岁开始持续到第二年,三四岁的孩子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把东西放回原处,因此,父母们应该从孩子三四岁就培养孩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这样孩子在长大后自然爱整洁爱干净。
因此对于2~4岁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宝宝的榜样,和宝宝一起培养物归原处的好习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玩起来不管不顾,更不喜欢收拾东西,父母要格外关注,提醒孩子,平时采取一些比赛形式,多加练习。为了孩子更好的练习,应该自己管理自己的空间的物品,让孩子有一种主人的感觉。
4.今日事今日毕
我们身上的很多毛病是小时候就能看出来的,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最大的毛病便是懒惰。我们长大后工作拖延就来源于小时候的懒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并不是性格上的缺陷,而是一些不良的习惯,拖延是一种精神腐蚀剂,因为拖延懒惰,孩子不愿意爬过一个小山岗,因为拖延懒惰,孩子不愿意去克服那些完全可以克服的困难。 克服拖延的唯一秘诀是马上行动,父母平时要不断向孩子灌输准时守时的观念,做什么事情都应该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 有的孩子做事拖拉是对家庭教育方式的软性对抗。他们会用拖拉来表示不满,拒绝合作。家庭教育也影响着孩子的做事习惯,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一定的劳动环境,不仅要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务,还要教会孩子一起做事的方法和小技巧,这样才有助于孩子做事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孩子一些做事方法和小窍门,让孩子知道如何行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