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2章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设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老子思想伟大在于为万物指名了方向——“道是万物之奥”,奥,藏,有庇荫的意思,道就是万物的庇荫。所有的时间空间里都有道在其中运行,所有的人,都不可脱离道的引领。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个道场,我们身体的疾病、喜怒哀乐,都有道在其中作用呢!
在本章中,老子想要讨论一下,道是善人的宝,那么那些不善的人怎么办呢?
老子给了一剂良药,道是“不善人之所宝”,也就是说,不善的人,也需要道,也能被道指点迷津,回头是岸,浪子回头金不换。(还有一种解读,可能善是精通宇宙规律的人,不善则是不能了悟宇宙规律的人)
老子还举例对比了道的功能:
第一,嘉美的言辞可以用来社交,可贵的行为能获得尊重,不善的人,怎么可能舍弃道呢?即便没有美言,没有高贵的行为,也不可以自暴自弃,“道不远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圣人眼中,百姓都可平等对待,没有区分,不论善与不善。
第二,朝廷所用的那一套“进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礼仪,还不如以“道”作为献礼。(老子真不愧是时代先锋)可是朝廷怎可能舍弃约定俗成的那一套呢?正像有人一些习惯性行为,虽不符合道,可积习难返。
第三,老子说,自古以来就有重视道的传统。为什么呢?“求以得”,有求就得到。有罪的人,只要诚心诚意的忏悔,得到道可以免除罪,所以结尾回应了开头“不善人之所宝”,不善人也要对道加以保持。这样的话,天下人看贵道,重视道。
老子的“求以得”,与我们熟知的一些宗教信条高度吻合了。他与儒家思想“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同,他倡导“报怨以德”,这境界是很高妙。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思想精进,有些时候,道家的无为而治,可能是更妙的一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