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讲座1.1
闫贵忠
首先感谢组委会,感谢有缘的朋友们!
我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带着一个普通的儿子,走过一段普通的路,做了一些普通的事情,现在出现了一个普通的效果,非常遗憾的是,每次坐到讲台上的时候我却说不了普通话!好在我们西部区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乡土气息!所以坐到这里我一点都不感觉到陌生!我就努力地讲,大家就稀里糊涂地听!
我特别喜欢今天这个主题:漫谈生命文化,畅游百年人生。漫谈生命文化,就这三个词,给我的启发特别的大!为什么呢?因为在二十多年的成长与教育探索的过程中,我思来想去,来人世间走一遭,最要紧的是什么?最要紧的一个对象是生命,而不是生命之外的其他的什么东西,包括文化在内!
生命肯定是一个根本。至少对我来说,这二十多年的过程中,生命是根本中的根本!天地是生命之本,生命是万物之本!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片土壤。而漫谈对我来说,他是我自己的一个风格,面对生命这个对象,我们扎根在文化土壤上然后漫无边际地,悠悠哉哉地去探讨与生命,与文化相关的这么一些思维。
我拿自己的儿子做教育实验起点大概是在二十年前,一九九八年。那一年我的儿子两岁,那一年他开始叫我爸爸,那一年我三十岁。三十岁的时候从工作到生活,自己所面对的这个世界,让我感觉到有种活不下去的感觉!因为生活也不顺当,工作也不顺当,唯一的希望就是躺在床上的那个小儿子。每天下了班回去,只要一看到躺在床上的这个小生命,自己那个要活下去的愿望,要好好地活下去,至少在二十年的过程中,要把这个小生命带到人间的正道上,这个愿望一点一点在升起!
所以我经常回过头来想那一年,那个外界:我的工作也好,我的家庭生活也好。各种各样的不顺当,我发现是来成就我来了!是那样一股力量逼了一下,在这个小孩的身上看到一线希望。那么从那块儿开始,因为那一年我带的是高三,我是一个可以教物理和数学的老师,是一个数理老师。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那个时候所干的那份工作是一个教书匠的工作!他就是在教知识,那个时候眼睛里没有人,只有知识。有考试,就有考大学!我们这个中国人确实是有些问题。我们的思维非常简单,一说高考,清华北大,一说开车,奔驰宝马,一说喝酒,茅台五粮液。好像心中就向往这么几个东西,再就不能变通了。
但是那一年开始,我就深入思考这么几个东西。就感觉到,我说,十八年以后,我这个儿子,我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走到我现在所带的学生的这样一个状态上来!因为那个学生太辛苦啦!一个高三老师,我那会儿教数学课,虽然数学课我几乎已经背会了,高中数学的十四章内容,我非常麻利的,不需要备课,全能给他讲下来。但是没用,我讲的很辛苦,学生学的也很辛苦。因为高考呀,高考逼得他也得很辛苦的学。他学不会。最辛苦的是背后的那些家长。每天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刚上高三,谋的一本。 第二年一摸完了以后,能不能上个二本?高考分下来,以后说能不能降分录取?三方面都非常辛苦。
所以我就想,我的儿子十八年以后。他无论如何也不允许他走到这条路上来。这条路上辛苦,都是人为造成的。不是天地给的,是人造出来的辛苦。说如果辛苦上几年,能够有这么一个好的效果,那我们这份儿辛苦可能也不白下。但是我眼睁睁的看着七十多个高中的毕业生。下来能实现那点儿功利追求的,因为我带的是很一般很一般的学生,能实现那点儿功利追求的也就是十个八个。那就是我们这么多人用了这么大的辛苦,最后就出现了这样一个让人不得不接受,非常难堪的一个结果。
所以真正触动我进入人生的第二轮成长的,是我这个小儿子。从他来这个人世间报到的那一天起,我就特别有感觉,特别幸运。到九八年开始,他叫你爸爸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一种想法。我说从今天开始这一辈子,这个人世间就有这么一个小生命,天天叫你爸爸。我能不能对得起这个小生命叫你一声爸爸?不是说我掌握点儿知识,掌握点儿数理科学知识,掌握点儿传统文化知识,我就对的起他啦。
在未来的十年,未来的二十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这个当父亲的,到底能起点儿什么样的作用? 如果也是和我们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一样),从一上学开始,我每天脑子里关心的就是: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分数,成绩,名次,考大学找工作,赚钱。如果就关心这点儿事情的话,是不是叫对得起他,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这些都是引起我思考的问题。
那个时候我都没有接触,我都不知道有传统文化这样一个说法。也不知道,甚至都从来也没翻过《论语》。但那一年我开始研究相关的问题。肯定是以教育为主啦,研究教育,我首先不研究的是哪些东西?我不研究教育学,我不研究心理学。当时有人问我,闫老师,你每天都看什么书呢?在教育上这么下辛苦这么用心。我说除了教育教学,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东西以外我都看。我就不看这个教育学心理学。
一方面,我对他稍微了解一些。还知道那么一点儿。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那些我还都知道一点儿。弗罗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安东尼罗宾的成功学,我都研究过,但是我最后都路过啦!是看上去挺有感觉,但是它没有长久的效用。反而不如研究个宏观经济学,研究个孙子兵法,军事理念,政治变迁。
因为人,和家庭和国家,和社会民族,实际上本质来讲,从道家的角度来讲,它都是生命。一个家庭是一个生命。一个国家是一个生命。一个社会是一个生命。而这个生命都有生命的规律。直到零三年的7月24号我开始接触,说这个人世间还有这么一些学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读了这段语言,以后一下震撼了。不仅仅是当时有感觉。特别让人回味,有嚼头。一周以后,一年以后,十几年以后,我再去回过头看这些语言,是常看常新。不是那些语言是新的,那些理念是先的。是那些语言和理念激发了我心中新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