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讀
本章依然要從整體脈絡上去理解,前面的章節論述了有位及無位的不同人成就君子的路徑,本章則回到君子自身來展開。
今天的内容有一特点,表面上又是不太关联的五件事放在一章,那这意味着什么?又是在讲什么?
这五个论述是君子的五个侧面,就像一块钻石的五面。
本章把君子的重、威與學之固與不固聯係在一起,即內在操作思維行為的不重會導致外在的影響,此在自身行為上是沒有威儀,在群體中則是沒有威信威望,而這樣的不重不威就是為學不固的具體表現。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君者,群也。不重则不威是讨论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的现代解读。
明大儒吕坤《 呻吟语》中论述领导者的资质,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既不能与人过于疏远又不能与人过于亲密,俗谚中有‘仆人眼中无伟人’就是在讲这个道理
另一点就是责任重大时,人也很难行为轻乎,《四书集注》注释: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
他的行为动力必来自于深沉厚重的情感。
《呻吟语》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
虽然我先论述的是威仪,我要明确的是威仪以德性为根。威即威仪,可理解成现在的气场,对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格魅力
诚于中形于外,内在没有德性靠装是装不出来的,曹操让他的侍卫装扮他接见匈奴使节被拆穿的故事就能说明此点。
威仪是外在行为表现,是行,学是知,这就能解释了后面为什么接着就说‘学则不固’了,這也是程子對學論語的論述,學了而沒有發生變化氣質,自然就跟沒學一樣。
德性修炼以忠信为主,没有忠信不过是一枭雄罢了
儒家五伦中,朋友是一社会化的关系,也是非常被重视的一伦,君子有切磋琢磨之工夫,切磋即是与朋友,就像我们每天早上一样就是在切磋。
朋友是辅仁的关键,德不孤必有邻。无友不如己者,这里要明确的是,夫子不是要我们评价朋友之间的优劣。
如果只与比我们高的朋友交往,比我们高的朋友又只选比他们高的朋友交往,那结果是什么呢?不言而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能见到朋友的优点,见贤思齐,与之交往。过而毋惮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过错而不改,才是真正的过错
《四书集注》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这样就可以把整章内容连贯起来了。
本章做一小结,内心修德,外被礼文,以忠信为主的德性修炼,学习是穿起这内外的钥匙,并与朋友间切磋琢磨,有过即改,则君子之有成就不远了。
補充一下,君子之重在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重谓不妄动,动必以礼。
汉 扬雄 《法言·修身》:“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敢问四轻。’曰:‘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
重好,就是重視自己的喜好,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君子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關注,並在群體間形成波瀾
好惡明顯有評價的作用,這是重好的核心因素
例如,很多領導人在為了實現某種意願推行一套評價標準,自身的喜好則呈現出來與這標準不一致的地方,這樣的人看看社會上比比皆是
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存諸人
上面桀紂的例子就是其所令反其所好
例如一個妈妈用急迫的語氣教育孩子‘叫你不要著急不要著急,你這麽急幹嘛’,這孩子是急還是不急啊?這是雙重語言信息束縛
禮的一個修煉就是讓自己所發出去的指令一致,身心一致,與情境場合及自我身份一致
重是明晰自身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的關係,是大明終始之道。看到自身行為對他人以及方方面面的影響,在行為的結果及其擴散的結果中發現自己的責任,如此再理解自己的行為就很難輕乎。
《錢穆論語新解》
不重则不威:重,厚重。威,威严。人不厚重,则失威严,不为人
敬。
学则不固:此句有两解。一,固者坚固义,人不厚重,则所学不能固守勿失,承上文言。一,固者因陋义,人能向学,斯不因陋,四字自成一句。
今按本章五句分指五事,似当从后解。若依前解,当云学而不固,或虽学不固,始是。
主忠信:此亦有两解。一,行事以忠信为主。一,主,亲义。如人作客,以其所投遇之家为主。与下文友字对照,谓当亲忠信之人。今按:当从前解。后解乃偶然事,分量与其他四事不相称。
无友不如己者:无,通毋,禁止辞。与不如己者为友,无益有损。或说:人若各求胜己者为友,则胜于我者亦将不与我为友,是不然。师友皆所以辅仁进 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虚己向学,谦恭自守,贤者亦必乐与我友矣。或说:此如字,当作似字解。胜己者上于 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与己相齐。窃谓此章决非教人计量所友之高下优劣,而定择交之条件。孔子之教,多直指人心。苟我心常能见人之胜己而友之, 即易得友,又能获友道之益。人有喜与不如己者为友之心,此则大可戒。说《论语》者多异解,学者当自知审择,从异解中善求胜义,则见识自可日进。
过则勿惮改:惮,畏难义。过则当勇改,不可畏难苟安。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因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何晏《论语正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郑曰:“主,亲也。惮,难也。”)
[疏]“子曰”至“惮改”。
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过则勿惮改”者,勿,无也;惮犹难也。言人谁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故苟有过,无得难於改也。
《四书集注》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