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读书中国传统文化
没药读論語| 「慎终追远」清明节只是一种仪式了吗(学而1.9.)

没药读論語| 「慎终追远」清明节只是一种仪式了吗(学而1.9.)

作者: Miss没药 | 来源:发表于2019-04-16 12:15 被阅读5次
Miss没药之《论语》精读

2019年4月16日 「論語新解」精读

大家好,我是Miss没药。

欢迎来到【没药读論語】,一起学习文化经典。

今日所读

学而篇第一 (九)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白话试译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注释

慎终: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追远:远,指祭礼言。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钱穆先生解读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 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谓不忍之心。于死者尚所不忍,其于生人可知。故儒者就理智言,虽不肯定人死有鬼,而从人类心情深处立教,则慎终追远,确有其不可已。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


没药理解

1.此则可归纳出一个字“礼”,葬祭之礼。葬祭之礼,是孝道最后的表现。生时倘若做错或错过,还有机会弥补;逝后,再无机会。所以,送死之礼都不尽心尽力,又从何追悔呢?

年少的自己,很排斥自认为“形式主义”的礼节。外在的表达会让我难以融入,害羞表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对祭祀礼节有着惧意,认为这是类似封建迷信的行为。往往只是做到三分,便已自足,还妄想他人可体会到九分。

祭祀之礼,慎终追远。既提醒自己铭记先人的恩德,又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可见,思念是让人永存的一种形式啊。

2.慎终:逝者于生人,已无任何利益、任何报酬,此时所流露的感情,应是深厚的真情。倘若一个人对祭祀之礼都不诚意正心,无哀无诚,那这颗心是真得可惧了。

3.儒家强调的“不忍之心”,并非是信奉鬼神之说,而是以人心最深处的感情出发,哪怕是对待已逝之人,也要做到“礼”,以表达时时不忘的追思之情。如此“走心”之举,便可看出包含着“礼”的那颗“仁心”了。可见,中国传统对于“礼”的深意有多重。


没药感悟

如今的清明节扫墓,是真情还是仪式感?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清明节,同家人去给已逝的亲人扫墓。当日,墓园人很多,皆去拜祭。看起来,我们仍在追思已故的人。

可令人惊讶的是:所见之人,少有面露哀容,行为谨慎的。大都是行色匆忙、面容茫然、甚至心不在焉,好像清明节的祭拜耽误了其他的事。

“不礼之礼”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脆弱?是时间淡去了悲伤?是羞于礼将情意的外露?
又或,如今的清明节,已只是仪式感罢了。倘若对逝者,人心不再有哀思,不再有敬意。那这个人,又有多少慈悲与善良呢?那一个家庭又有多少温暖呢?

当下的祭祀之礼已被简化许多,一些环节的模糊也是顺应时代的步伐。其实个人有在反思,简化掉的,是否有本应继续留存的呢?人心始终是浮沉的,那外在的礼仪,是否能帮我们找回内心的些许平静?

慎终追远,民德方可归厚。这也是由小看到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

返归自身,对逝去的亲人,也不能做到那么恰到好处的葬祭之礼了。站在墓前时,会从内心诉说自己的思念,近况。这种“隔空”对话很傻,希望也是一种“走心”吧。


以上拙见,不足之处还请见谅。

更愿听大家的评论与分享,共勉。

》更多 【没药读論語】,请点击

本文素材来源于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与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药读論語| 「慎终追远」清明节只是一种仪式了吗(学而1.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qkm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