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讀
本章對今天傳統文化的推廣傳播可謂立下了汗馬功勞。
本章依然要從與之前的章節關係間來理解,從整個脈絡中去理解,前一章節講了君子如何領導治理一個大國,這明顯只有極少數的人才能有的機緣,那這樣問題就來了,其他更為眾多的人如何自處如何學習成長?本章給出了一個方向。
出入之間可視為家庭與社會之間情境場合的轉換,這明顯有不同的倫理及規則要求。
我們可以看到,孝、悌、愛眾、親仁,這四者基本都與仁愛有關,謹、信這兩者與前四者同樣是與內在德性修養有關。這是一個人的質,本質。
在這些德性修養完成有餘力的情境之下,就要加上‘’文‘’的學習,則以學文。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修身路徑:先修煉本質再學文。通過文與質的轉換提升來實現成長完善。
《禮記.禮器》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修身以德性為本,以禮文為教化重要的方法。內修仁德,外披禮文。
做一個不見得恰當的比喻,德性猶如是電腦的操作繫統,所有的人生關係、情境、場合這些與命運相關的部分,都要運行在這個操作繫統之上,這個操作繫統的質量直接跟人生成就成正相關的關係。
禮是文質之間的關繫,文勝質則史,質勝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德性(質)修煉為根本,夫子在本章給出了明確的進階路徑,先德後文。
禮在義理中是五行的火,火的特徵就是附麗,即必須有所依託,如火把是有木為依託,同樣文也必須有德性為依託才有意義。
文明就是用文來讓人明起來,文化就是以文來把人化了,即用文作為變化氣質的方法,也就是實現修身的目標。
用文作為質(德性)轉化的方法
質(德性)的修煉要在事上磨練,要與朋友間講習切磋,每天文的學習都是為質的修煉為準備,寫作業就是切磋德性修煉。
谨而信:谨,谨慎。信,信实。弟子敦行,存心当如此。
泛爱众:泛,广泛义。如物泛水上,无所系著。于众皆当泛爱,但当特亲其众中之仁者。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亦称文章,即以读书为学也。有余力始学文,乃谓以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为本,以余力学文也。
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
注疏
《錢穆論語新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論語正義》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
[疏]“子曰弟子”至“学文”。
正义曰:此章明人以德为本,学为末。男子後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弟,顺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下孔子云:“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经》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顺可移於长。”是也。“谨而信”者,理兼出入,言恭谨而诚信也。“泛爱众”者,泛者,宽博之语。君子尊贤而容众。或博爱众人也。“而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间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若徒学其文而不能行上事,则为言非行伪也。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四書集注》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之弟,上声。则弟之弟,去声。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泛,广也。众,谓众人。亲,近也。仁,谓仁者。余力,犹言暇日。以,用也。文,谓诗书六艺之文。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