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文随笔精选录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陶渊明《饮酒》诗谈一谈入世与出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陶渊明《饮酒》诗谈一谈入世与出世

作者: 潇潇暮雨_4fca | 来源:发表于2020-03-21 12:15 被阅读0次

这篇文章的讨论并没有依据太多的史料,仅仅是抒发阅读过后自己的一点看法。

最近在读陶渊明的作品。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非常高。但是他的诗歌却远没有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普及程度高。

原因可能是陶渊明所处的历史时期比较久远,作品内容有些部分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第二个原因,可能是陶渊明在作品中太注重说理,像“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有一些说教在里面。而中国人有时候越是说教反而越听不太进去。

下面还是说一说我读完陶渊明部分作品后的一些看法吧。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便在思考着入世与出世的平衡。虽然现在大部分人生活中不用过多的思考这类问题,但是在阅读体验中,“入世”与“出世”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似乎佛教便与正统的儒家思想所矛盾。

佛教与儒家文化本来是冲突的,因为佛教里有一种出世思想,可是中国的儒家又是入世的。

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千年来,始终萦绕在中国文人的耳畔。而我认为陶渊明处世哲学的高明之处便是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入世”与“出世”的度。

正像陶渊明《饮酒》一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这首诗中能看得出来,陶渊明并不是隐居在无人之地。正所谓“小隐于野,大隐于市。”如果说王摩诘在终南山寻得辋川别业,享受着“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是一种境界,那么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便要更胜一筹。因为从世人生活的角度来看,真正寻得一处无人之地似乎并不太现实。社会性本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的脱离时代,脱离社会。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的“桃源胜景”似乎也是“心远地自偏”的结果。

起初,武陵渔人无为而为,忘路之远近,最终寻得桃花源,而之后虽处处志之,但仍“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原因之一我觉得便是心态的变化,从无为而为到刻意为之,如果生活中处处刻意而为。是体会不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妙。

也正是像生活中同样是身处闹市,同样身处逼仄的居室,有人活的潇洒翩翩,有人看到却总是生活的苟且和一地鸡毛。这也正是陶渊明哲学的现实意义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群体、职业,可是如果你能有一个心灵的桃花源,能有一天“忘路之远近”,其实就够了。《归去来兮辞》是说,有一天你能觉得“田园将芜胡不归”,也就够了。《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都在鼓励生命的出走,但不是永远的出走,而是将出走作为回来时更好的基础,远离被奴役的状态。

所以诗意并不一定都在远方,有可能就在你蓦然回首之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陶渊明《饮酒》诗谈一谈入世与出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elyy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