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年的记忆里有三棵树,一棵是香椿树,一棵是槐树,还有一棵是桑树。
每年春天香椿发芽的时候,母亲就会把香椿枝掰下来,撸下叶子,跟晒得半干的芥丝儿拌到一起,放入醋、辣椒油和香油,一道菜就做好了。夹着刚出笼的热馒头吃,或者,就玉米粥喝也很下饭。
事实上,小孩子最喜欢吃的是撸掉叶子的茎。放锅里一煮,每人抓上一把,用嘴巴慢慢地剥那层薄薄的皮吃,当然,这个是越嫩越好吃,这就是我们小时候的零食,并且一年只能吃上一次。
另一棵树是我们大杂院里的一棵槐树。如果有一天早晨你推开门,闻到了甜甜的花香,并且听到这棵树上有蜜蜂的嗡嗡声,不用说,就是槐花儿开了,我们院子里举行槐花节的时间就到了。
吃过午饭,婶子大娘都到齐了,男人们负责从树上把花掰下来,孩子们负责把这些槐花儿运到妈妈们身边,她们负责撸,分工明确,井然有序。
槐花节的压轴戏是吃槐花儿。晚餐时大家都端着饭碗,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吃,有家把槐花儿拌了玉米面做成了蒸菜,有家做的是炒槐花儿,家庭主妇比较勤快的会包槐花鸡蛋饺子。当然,各家都会多端出一盆儿来让大家分享。
还有一棵树是我家门前的那棵桑树。它只有手臂那么粗,每年树上都会结出屈指可数的桑葚。从长出来那一天起,就已经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桑葚一变白,我们就等的迫不及待了。先找来一根木棍,把低处的打下来,够不着的就爬到树上去摘,我就是那时学会了爬树,一爬上去就把树干压弯了,但不用担心,它柔韧性很好,后来在小学课本上读到”桑木扁担轻又轻,挑担茶叶上北京”这句话,我能理解为什么用桑木做扁担。如果爬上去也够不着,那就只好用石头把它打下来。这是最费力、效果也最差的一种方法,石头太大不好掌控方向,石头小了几率又太低,况且捡石头也是个大工程。最后只有换另一种策略:就是耐心地等到桑葚红得发紫了,就抱住树干摇。一摇,桑葚就噗噗塌塌地掉下来,但你一定要竖起耳朵听,判断桑葚大概落到了哪个方位。当然,等桑葚摘完的时候,树周围的土地早已被孩子们踩得又光又滑了。
童年的桑葚又少又来之不易,你说那味道岂是现在从超市买来的桑葚能比的?现在想来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学会了爬树、扔石头,锻炼了身体,开发了智力,
童年就是如此简单,留下的都是与吃和玩儿有关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