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菡 参赛编号166
(一)
以前读书,最烦哲学,对那些似懂非懂,似明白非明白的句子,总是看得迷迷糊糊,终难开悟,以致于活到今日,似乎很多事都没想明白,便冒充文化人,来啃啃《中国哲学简史》,以恶补这段缺失的教育。
好玩,应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吧?个人就偏爱一切有意思和好玩的事,啃这本书却似乎并不好玩,但我想啃下来,于是,又开始给自己找乐子,玩拆书,戏说哲学。
这便是此文的由来了。
先上图,关键词全在里面。
丹菡手书选择《中国哲学简史》来恶补哲学,是因为本书于1948年一出版,就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同时也被选作世界各大学的中国哲学教材,历时近50年,至今仍如此。
作者冯友兰,这个被誉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的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在他52岁这年,远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任讲座教授,主要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被整理成《中国哲学简史》。
本书以时间发展为顺序,讲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哲学发展历程,当然把孔子、老子、佛教等学派的思想,也一一按时间顺序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下面是我对此书的戏说,或说通俗一点的理解吧,偏颇不当之处,欢迎指正,百家争鸣。
一、中国哲学的精神
赶时间,字太乱,望海涵思想班里有两学霸,一个叫“儒家思想",一个叫“道家思想"。他们表面和谐,却暗中较劲。
儒家道:我生活于尘士之中,游方之内,更入世,更接近现实。
道家不屑一顾:我是游方之外,玩的出世!更有理想。
他们尝试相互靠近,却发现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谁都不肯让步,形成了两极对立的局面。
远处飘然而来一老者,对他俩的主张早已了然于胸,且作了无数思考:“二位皆如此优秀,何必彼此消耗?何不捣鼓捣鼓整合整合?"
想在两位学霸的对立中寻求整合的老者便是“中国哲学”(哈哈,原来中囯哲学是一和事佬)。
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互靠近中,中国哲学形成了既是入世也是出世的,既是理想主义又是现实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然而内心深处并不满足于现实,有着对努力追求超脱于现实的深深渴望。于是他对人生进行了系统的反思,亦是对于思考本身的思索。(还是思考者~)
老者以后的人生,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想办法去做到如何更好地去整合这两学霸的思想,于对立中寻找统一和平衡。这便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所在。
世人不理解,问老者:难道你是想增进正面的知识(客观事物的信息)?
老者曰:我想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让他们超脱于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世人道:原来,你是要追求成为圣人一样的人啊!
二、 中国哲学的背景
丹菡手书中国是大陆国家,可谓“普天之下,四海之内"。中华民族历来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是农业,故财富的首要基础是土地。
所以,在历史上,土地的分配和利用是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乃至政府的政策措施的中心。这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经济条件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受土地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国重农轻商,中国农民大都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庞大的家族。
人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统一人心,必须有精神力量来凝聚,于是他们追溯最早在这地方定居的祖先,敬拜他。祖先便成为家族的共同象征。
一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祖先崇拜慢慢形成,也形成了当时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家邦”。
在这个社会组织里,强调人生来的地位,等级,父亲的权威天然的高于儿子的权威。
儒家思想这个学霸,他的一大部分理论都是对这种社会制度的理性论证。
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农耕国家里,发展农业是首位。农民常打交道的,是田地和庄稼,是他们一看就认识的东西,在他们的意识里,直接认知就是有价值的东西。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一定是客观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共同作用的产物,故反映他们思想的哲学家,也同样将直接认知的事物作为哲学思维的出发点。
在某种程度上,农民的眼界不仅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也制约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所以认识论在中国哲学难未以得到发展。
在认识论里,主观和客观有明确界限,中国哲学的视角里,并没对主观与客观之间有明确的区分。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浑然一体。
所以中国的哲学语言,大都是提示性而非明晰的。不明晰表示不是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
哲学家虽述说内容丰富,但却言语简短,只作提示而不明确。只告诉人们,他看见了什么。
了解了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原因是有帮助的。
三、诸子的由来
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大转变的时期。
公元前七世纪,以周王室为“共主”,统领数以百计的小国,形成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
当时社会阶层主要有两级,一是贵族阶级,主要由政治统治者和地主组成,他们,是唯一有机会接受教育的阶级。
另一个是庶民阶级,为统治者服务的阶级。他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后来,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一些贵族失去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当然,也有些庶民,因为技有专长或其他原因,获得了诸侯宠信。
(所谓阶层固化,哪有那么绝对的?所以处优势者需有危机意识,寒门学子也很有盼头的哦!)
随着周王室政治权力瓦解,整个社会制度也随之开始瓦解。
在瓦解的过程中,被降为庶民的贵族官吏,散落民间,为维持生计,开始招收门徒,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这,便是受过教育的人的优势之一吧?既使降为庶民,知识这笔无形资产,也不会令你走投无路。)
他们各有所长,各自发挥自己的见解。以讲授经书、礼乐见长的,被称为“儒”或“士”;精通兵法或武艺的,被称为“侠”;擅长辩论的,被称为“辩者”。
以巫医、星相、占卜、术数见长的,其知识被称为“方术”,人被称为“方士”。凭着对政治的实际知识,献纵横捭阖之策的,被称为“法术之士”。有学识有才干,但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失望,遁入山林的,被称为“隐者”。
就这样,慢慢的,开始出现了学派分化。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六大家:儒家、墨家、名家、阴阳家、法家、道家。
此时期,儒道两学子尚未修炼成学霸,他们,也只是众多相互竞争的学派中的两派而已,此时,流派齐聚,各种思想绽放,百家争鸣,各有所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诸子百家”。
本文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背景 儒家 道家 诸子的由来
——丹菡戏说哲学玩拆书:《中国哲学简史》
预告:
明日领读《带你认识中国第一位教师》,先猜猜是谁?
每天学点小知识,进步一点点,进一寸有一寸的快乐,如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记得常来看看哦,如果点赞,我会更有动力。
和蜗牛丹菡慢慢爬,虽然我们走得慢,但是我们不停下,一直在前进!^^^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