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张爱玲的名句“出名要趁早”“成功来得太晚,快乐会减半”,无数后来者都希望自己能够年轻有为,最好在人生的前30年就赶快绽放最耀眼的光芒。各种新闻媒体也纷纷宣传某某知名企业CEO其实只是80后甚至90后,让这种价值观渗透年轻人的思想。看看各种高档场合运筹帷幄的别人,再看看接近30岁依然事业毫无建树的自己,心中的焦虑怎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
成功是指达到或实现某种价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从而获得预期的结果。这个“预期”,不是天马行空地制定目标,而是结合自身条件能达到的计划。但大部分人并不量力而行。正是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依然不算“成功”的状态焦躁不堪:一方面渴望在日复一日的普通工作中突然就有闪光点一跃逆袭,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另一方面却对着手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裹足不前,幻想自己是千里马,坚持手中平凡的工作,有朝一日就能遇到伯乐。所以市面上才会有那么多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大师、视频....还有那么多心灵鸡汤在低谷时温暖心脾--他们牢牢地抓住大众的诉求:相信每个人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暂时的平凡只是你还缺乏被人赏识。耐心等待,做好手上的事情,你的机会一定会到来--这些话缺乏逻辑支撑,但总是能自成一派,相信他的话,还不如相信专家说房价会下跌。
我痛恨一些所谓的鸡汤,以个别的成功例子来制造一些人人都能做到的假象迷惑涉世未深的心灵,以为成功是一定可以获得的。例如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生刚到一家公司入职,给领导做助理,接触的都是粘贴发票,整理文件等工作。大学生对此心有不甘,领导安慰她需要珍视眼前的工作,努力做出亮点。但是大学生最终还是辞职了,这位领导就说自己之所以成为领导,也是从那样的基层工作做起来的,只不过自己工作时多留了一些心,所以一步步被赏识。对于这个大学生的离职不尽遗憾,说她原来有多么好的发展前途云云。我想这种例子在职场中一定存在,但一定是个例。不是每个人都安于在基层工作中把平凡的杂务做出色彩,也不是每一个尽力把杂务做得好的人都能得到赏识,更不是每一个得到赏识的人都能“成功”。
极少有人会在这一生中达到世俗中的功成名就,这是一个统计学问题。回首人类几千年历史,我们耳熟能详的只有那么几百个名字,大部分人都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被遗忘了。无论此生活得多么精彩绝伦,肉身也免不了化作一抔黃土的终极命运。坦然接受现实,接受不可能完美的自己,然后再着手优化人生。这是把心放回肚子里的过程--只有和那个平庸的自己和解:我贪睡、懒惰、抗压力差、喜欢逃避拖延…才能直面问题。最差的一面我已经接受了,为什么还要让焦虑不安的浮躁侵蚀心灵?
年龄只是一个计数工具,30岁或许是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到了这个年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学业业已完成,基本心智也已健全。可以选择成家安身,也可以选择职场打拼。这时事业有成,是之前努力的结果。 如果依然平平,也还有上升空间。不是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成长。命运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即使成不了人生赢家,至少可以打造出一个最优版的自己。没有人一定要在某个年龄完成某件事情。走好自己的每一步,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仅有一次的人生,不要用他人的价值观挫败自己进取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