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概念:彻底戒掉抱怨
抱怨的发生是因为不符合自己或实际的期望和需求,自己改变不了,无没有能力改变,心生不满产生的情绪表达。
我们习惯性地把抱怨当作负面情绪,但情绪表达无好坏之分。在不同的场景发生的抱怨,产生不同的效用和影响。无论是哪个场景下的抱怨,背后帮着抱怨者的需求,这需求包括:情感需求、生理需求、物质需求、安全需求、成就需求、尊重需求、爱的需求等。
大多数情况下的抱怨会产生负面影响。首先是抱怨者的心态和情绪变差,进而影响行动;另外,搞不好会影响他人的情绪和行动。若长期抱怨,抱怨会变成一种习惯,心境悲观。遇事会无意识地指责、推卸责任、逃避,而不是直面问题。
外婆和一位亲近的朋友就是这种习惯性抱怨的人。若某事与她人有关,她会习惯性地先怪罪他人,却未曾先看看自己,我深受其害。对于外婆,只有听之任之。对于好友,我们提过“除了问题,先找自己原因”的建议,可依旧没用,今天才发现她是“因没有安全感,不信任他人”在作怪,她背后的需求是安全。缺乏安全需求,她优先怪别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商业世界中,抱怨也许是一种好的行为。
客户对产品、服务、公司的抱怨,就是客户的需求和不满。由此,发现产品和服务的缺陷,激发对产品、服务的改进和迭代,生产或提供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有争议代表,有需求。
在商业世界中,那些成功的产品,是在市场反馈、客户抱怨、发现总结中一步步完善的。
在人际交往时,自己最好不表达抱怨。将抱怨抑制在念头,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自己有能力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找其他人解决,其他人解决不了选择忍耐,不想忍耐或无法忍耐,专门找个无人的地方吐一吐就好了。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除了自己会去抱怨,也会听到他人抱怨。我们如何应对?
其实不同人群和场合的抱怨,不同的应对方法。
若他们的抱怨与我们自己有关,我们通常会特别地在意,并且心生不满,这是正常的。每个抱怨的背后是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绪表达。
若他们的抱怨与我们自己无关,所谓“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我们通常不会太在意,甚至漠视。实际情况下,并不能总是如此。
在家庭中
家人抱怨时,先倾听他们的抱怨的内容,分析内容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情绪,哪些是期望,找到他们的真实需求。若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看抱怨是否对自己造成大的影响(情绪波动、行为举动)。影响小,不逃离,能忍受就忍受。影响大,忍受不了用转移注意力方式抵挡抱怨。我通常的做法是:
①假装听歌塞耳机;
②假装打电话/远程会议;
③运动;
④走一边去,离开抱怨的场和环境;
⑤沟通(通常无效,一般不使用);
若这个抱怨跟我们自己无关,他们可能只是吐槽一下,我通常的具体做法是:
①冷笑地静静听着他们抱怨;
②假装和他们一起抱怨或吐槽。
在工作中
在工作中,面对同事的抱怨。若这个抱怨跟我有关,我会私下请教抱怨我的人,寻求我不当之处,弄清楚对方的需求,以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让自己变得靠谱。
若这个抱怨跟我无关,我不会直面去请教对方,但会去寻找/猜测对方抱怨的原因、对象、需求,以人为镜,有则改之,无则加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