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准确地说,是在修改第15天挑战做第二周总结的文章《当我们写下挑战文时,到底在写什么》时,进行的一次再思考。
回顾写吧的发展历程。发起的初衷很单纯,就是希望聚集一批喜欢写作的老师,借助团队的力量,将写作进行到底。
第一期,朴素的文字版,连续写三个月。当时设计有些贪心,一看要坚持写那么久,就吓退了一大批人。事实证明,后来能坚持下来的人的确寥寥无几。
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组和互评。时间改为21天挑战,更有吸引力和可操作性。
第三期,仍然有分组与互评,增加了部分主题写作
第四期,分组互评,主题内容更多指向了学校的同事、学生和课堂。
第五期,与第四期大同小异。
第六期,在原来小主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主题“寻找小而美”,写作方向更加明确。
第七期,挑战内容变化不大,增加了三个负责人,统计,点评,并在当周挑战结束写一篇总结的文章。
第八期,内容开始走向主体化,课程化。
第九期,围绕着“信仰”这个大主题,完成一个又一个小主题。
“桐下写吧”是依托于网络写作和在线交流的学习团队。每一期参加人数在15-25人之间,除了三位发起者全程参与外,大约还有5人全程参与,其余的参加人员来来去去,去去来来,来去自由。
这是一个纯民间组织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三位发起人虽然现在都承担着学校的管理职务,但是在这个写吧组织,没有任何行政力量的推动。虽然有一定的规则,但是都比较柔性。团队属于比较松散的组织,完全是依赖网络时代的便捷完成了成员之间的互评互赏互帮互助,每一位老师在经历了挑战之后,都能看得见收获
作为发起者之一,活动能坚持到第九期,且每一期都会有一些小小的进步,我内心的喜悦不言而喻。第九期写作活动正在进行。老师们每天在线发出自己的文字,然后兴致勃勃地在线点评他人的文字。尤其是在今年经历了高温、限电、疫情、地震的魔幻开学季,写吧俨然成了大家的心灵后花园。当我被现实的阴云笼罩的时候,就会到写吧去翻读大家的文章,读着读着,透过大家的文字,感受到生活的可爱,教育的神圣,就满血复活了。可是,这一次写作中,我总有一种困惑,期待着这个组织能够往前再迈一步,也期待自己能够再往前走一步,但是找不到可以迈进的方向。
趁着新网师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共读的互动时间,请教了专家,专家也给予了很有用的建议。
新网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团队定位清晰,学习规则细致,每一次学习目的明确,任务清晰,共读前有自主学习要求,有自学资源包,有预学成果(预习作业)呈现。共读中有优秀成员的经验交流和自学展示,学员之间的共同研讨,还有高人的引领。互动环节的提问,既有专家的拨云见日,偏题了还有高手拉回主题,深化理解。共读后还有专门的团队资源的整理与共享。
对照这样的理想学习共同体,再看“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培训中如何构建真正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这个问题,我以“桐下写吧”升级改造为例,谈一谈自己对互联网时代共同体建设的理解。
一、构建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要定位清晰
首先明确“学习共同体”的内涵。百度百科的解释:“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这里的“支撑平台”意味着共同体是达成“知识架构与意义协商”式学习的工具。“信息时代知识创生”意味着与互联网紧密相连。 “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这个团队首先是指向人的融合,必须有思想与情感的流通性。“发挥群体动力作用”意味着学习共同体是借助彼此的力量,形成集体的智慧,推动所有成员的发展。
所以,“桐下写吧”要成为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就要定位准确。定位不准,就方向不明。没有方向,只能想到哪做到哪,无法进行专业化,结构化的思考,就无法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一个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应该有共同的使命、愿景、目标和价值观。
“桐下写吧”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呢?提升教师的写作能力?还是要借助写作推动教师团队的发展?这个团队的使命与愿景是什么?想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进入团队的人应秉持怎么样的价值观?我们三位发起者需要思考的第一步,就是对这个学习团队做顶层设计。(备注:不知道欧姐和廖姐意下如何)
二、构建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要规则共商
规则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作为成人学习共同体“桐下写吧”,要用规则来解决团队到底写什么,如何写,怎么评的问题。这里的写什么不是具体的内容,而是写作的方向或者写作的主题的确定,如何写也不是指向每一篇文章的写法,而是要确认主题式写作,到底是随笔式,还是论文式,还是其他形式?怎么评不是发起人去评价他人写得怎么样,而是通过相互的欣赏与建议来共同提升写作的技巧,拓展写作的思维,甚至提升写作的思想。
规则为何要共商?发起人定规则,成员单向地执行团队规则,会缺乏主动建构规则意识,遵守起来也会打折扣,甚至会因为规则的不当,或者对规则的不认可,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制造出新问题。
升级“桐下写吧”第二步,召集现有成员,共商规则。虽然是自由来去,但是定下规则,以学期为单位,来了就必须自觉遵守共同的规则。
三、构建高效的学习共同体,要任务驱动
百度百科对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这样解释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迁移到“桐下写吧”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设置写作任务要连接真实生活,基于真实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写作。譬如第九期的主题“信仰”的确立,21篇文章里有三分之一的文章都要围绕着“信仰”主题完成任务,解决当下成都教师高温地震后“疫情居家”可能因缺失“信仰”而躺平问题。这些信仰指向了生活、教育、课堂、社会等方方面面。
升级“桐下写吧”,就要再一次思考:设置哪些任务?怎么样将这些点状的任务串成线,甚至变成网?依照什么流程学习?学习成果如何呈现?怎么体现任务结束后的价值?
四、构建高效共同体,要多方整合资源
“互联网+”时代,教师学习共同体有哪些资源可整合?
学习材料资源:关于写作的资源那么多,文字的、视频的、集体的、个人的……既然练习写作,就应该读相关的书籍文本。读写不分家。其实“桐下写吧”与“桐下读吧”二合一,更能发挥读与写的融合功能。除了读纸质书籍文本,也可以利用电子书籍文本,除了看,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视听阅读,用阅读完成高质量的输入,引出高质量的输出。
互动平台资源:目前我们的分享平台主要使用的是QQ和简书,很多时候共同分享,平台出问题,影响大家的情绪,破坏学习场域。互联网的平台那么多,钉钉、飞书、千聊、CCtaik、小鹅通……选择最好用的平台,最大化地促进团队的高效分享,显然是个好主意。
人力资源:专家那么多。真正的专家,谁会拒绝真正热爱知识,热爱读写的人请教和求助呢?在线指导如同面对面。团队内容无法扩容,那就跳出团队,突破时空限制,在线寻找高人指点团队。
世界上最短的现代诗是北岛写的,就一个字——网。当年读到时觉得精妙无比,一个字写尽世界的错综复杂和人生的艰难困苦。放到今日,这首诗却要做另一番解释:互联网时代,没有 “网”,就没有生活。桐下写吧何不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汇聚大家的智慧,做一次升级改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