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还是会闪过,但我不想刻意捕捉,仿佛一根一直绷着的线,遇到一粒灰尘都让它颤动,这根线迟早会断。我因此也生病了几天,体会了身体的宝贵,也得了失语症,不是不能说话,是不知道怎么说了。现在还是说说,一段一页还是一篇无所谓,想到哪里就停到哪里,仿佛回到了10年前开始写东西的时候。
把一群陌生人遇到一起谈些高尚的话题,从内心中我不知效果如何,但表象上不怎么好,来听了,又散了,没有号召便不再见面,号召了也不见得来。聚会的多数目的是为了消遣而且要听现成的,如果把这个去掉了,只留下少数深层的目的,即也想学点什么、交个不错的朋友,那这种聚会显得无所适从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准备,即我们没有明确要见什么样的人、要说什么样的话。这比起找对象的年轻人要差劲儿多了,这些年轻人虽然含蓄,但心里很清楚自己要找的。
聚会需要准备,耳朵已经有了,只要有声音,听就好了;胃也有了,只要有吃的,下肚子就行了;眼睛也有了,看就好了。这几样都是被动的,让人懒惰,可时下的聚会就是让人懒惰,仿佛来个哑巴或者傻瓜也一样进行的红红火火。如果你承认自己带脑子和嘴巴了,不愿意当哑巴和傻瓜,就准备点儿,主动点儿。你会发现,聚会的目的开始变化了,你从观众进入了配角,再变成主角。
聚会需要时间,不能期望每一次都干货满满的,很显然,干货吃下去不好消化,这样的聚会不应该经常举行,也不该一直宣传说都是干货,除了货色,你总不希望来的人都消化不良了吧。应该给些易消化的,每次一点儿就够了,这样可以经常举行。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担心这种没干货的活动不会吸引人。好像开饭馆,必须把菜做得味道浓浓的,那你就别指望食客天天去吃。聚会毕竟不是开饭馆,我们希望每一次都是同样的人,得到一点点的收益和进步,细水长流。加入你明白上面准备的必要,就不用担心这种聚会会无聊。
聚会要有实际功效,结束后总要带点什么走,哪怕留个纪念提醒一下,这种技巧老师最拿手,留作业就好了。近来有人问我如何学英文,由此想到:大家约定每周买一份报纸,哪一天的都行,好好把每一篇文章都读了,摘抄不懂的或者好的句子,拿到聚会分享和讨论,现场只需一本牛津大字典辅助就行了。扫除困惑后,大家约定下一周再讨论下一份报纸。换成书也行,别太长,有时小册子更适合。
聚会要有心灵的碰撞。人是何等灵物,比作黑客帝国里闪着编码的人更适合,一言一行所散发都是独一无二。相遇了首先要观察和聆听,尤其对困惑和内心的诉说。现在的人太拥挤了,熙来攘往都不知道怎么观察了,其实是埋没了自己的灵性,确实没什么好观察的。假如你想观察,需要的是一份诚意和一个安静的环境就可以了。
书屋的理念就源于以上的思考。寥寥几笔,望点评指正。
lazytiger 2018.06.30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7836/1bed2c8544fb303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