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21:一则关于“仁”的冷笑话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先生说:他说起来毫不怍惭,等做起来时便会感到苦难了。
这个算是孔夫子的“老人言”,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忠告,大多数都是自己当年曾经走过的弯路,有的甚至是刻骨铭心教训的凝练概括。问题是,老人是人,我们也是人。即便他好心,希望我们少走些弯路,少犯些错误。可当相类的情境出现时,我们还是会将“老人言”抛之脑后,非要亲身再去将那弯路、错误再走一遍不可。
老人言,非要说到人的心中,才能真正其点作用。
孔子讲得这段话,更像是一则关于“仁”的冷笑话,话说有一天,身体对嘴巴说:麻烦你下次再爽时,也考虑一下我的感受,万一你爽过了,我可收拾不了那个烂摊子!
孔子讲“仁”,多是中观层面的“人己”之仁,偶尔也涉及到宏观层面的“人天”之仁。他老人家极少涉足微观层面的“身心”之仁。这则“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算是忠于聚焦到了“言行”的微观层面。
一、念人难时不妨律己
少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根本差别在哪里?
就在这个“难”字上,少年人嘴巴上无难事,想做成点儿什么事儿,却总是要将吃奶的劲儿都用出来才勉强成的。老年人则把这个“难”字挂在嘴巴上,其实,久在江湖飘,他早已练就了一副克难攻坚的好身板。
孔子讲“其言之不怍”,意思是说起话来没遮拦,不怍惭。根本原因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是少年人的年少轻狂。可问题是少年无罪呀!套用一句网络语来讲,年轻不是你的错,年轻还出来瞎说才是你的错!
年轻人的眼光、眼界决定了,他自己出来混江湖时,极少能念及他人。孔子所倡导的“仁”,根本上就是从自心出发,妥善处理自心与自身,自身与他人,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各种关系保持和谐的。
孔子讲这句“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就是在告诫年轻人,念人难时不妨多一分律己。要一个出处茅庐的年轻人一出场便念及他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确是很困难的。这个时候,律己也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比如,见利时,不能念及他人,不妨自己对自己有个把握,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得的不拿。见危时,不能顾及他人的安全,不妨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从道义出发,有选择的做些牺牲,不要太过惜命。
更为重要的是,当自己有机会开口说话时,洞察别人的感受是困难的,不妨告诫自己少说些,尤其是少说些自己还没做到也做不到的。
二、谋终难时不妨慎始
为人处世,说话也好,做事也好,都是为着一定的目标,冲着一定的结果而去的。
自己说的话能不能达到相应的目标,做的事能不能达成相应的结果,可能很难有十足的把握。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更是会有欠考虑,欠周全的地方。
感觉到谋终难时,不妨在谨慎当下的言行。没有十足的把握时,不妨不说那么多,说话谨慎一些。古人讲:“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现实世界里,往往是话已出口,姑且不去考虑能不能做到,常常是彻底将人卷入到事务的漩涡,不能抽身自拔。所谓身为形役,行为言务是一点都不过分。
看终点有困难时,不妨从当下的谨慎开始。
三、远虑难时不妨近忧
话已出口,能够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事已起行,能够结出什么样的梁子。对于没什么经验的年强人而言,都是很难估量的。
既然远虑是困难的,不妨学会近忧。唯恐当下说的有差错,唯恐当下做的不够好。抱持这样的态度去说话、做事,即便是未来陷入困窘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抱怨的。
什么是“仁”,就是自己能够过得去的时候,一定也要争取让别人也过得去。即便是暂时没有习惯和机会考虑别人时,也努力让自己侧侧身,不至于因为自己的过分、过界,让他人难以通过。
对人如此,对自己也是如此。嘴巴在能爽快时,最好考虑一下身体的感受。即便对身体的感受无感,也要想一想是不是还是悠着点好。毕竟,自己多吃多占了,一定意味着会有人要忍饥挨饿的。
孔子所能感知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所隐约认同的物理原则还是能量守恒原则。老先生的“仁”,就生发自这样的社会,就运行在这样的原则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