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上至学术达人,下至普通群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于是,喜欢古典诗词不再是文艺青年的专属,而成了很多中国人的一项业余爱好。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可是人们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却十分令人担忧,那就是怀着”猎奇探秘“的心理来理解古典诗词。例如下面这些题目:
”这首大胆的词作原来是她写的!欧阳修:这锅我都背了千年了“
”揭露一个不为人知的千古渣男,他的一首情诗曾千古流传“
”诗人里,元稹最会撩妹!这句艳词惊验千年!“
这三篇文章在一些相关网络平台上的点击量相当高,都达到了几十万级的阅读量。虽然它们都是在讨论古诗词的事情,然而题目的”猎奇和探秘“意味却非常明显。这其实是一种古诗词学习的误区。因为会导致读者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些奇闻轶事,而不是冲着学习诗词本身而去阅读古诗词。
那么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或者说”秘诀“究竟是什么了?
首先,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肯定的一点是,”猎奇和探秘“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这无可厚非。然而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仅仅是为了”猎奇和探秘“,而不是真正地想要懂得如何欣赏古诗词,那就会让人们走入一种理解误区:古诗词的美不是因为古诗词本身,而是因为古诗词背后的秘密。
当然,采用什么学习方式是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世界上没有一种学习方式是万能的,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所以,如果您只是处于”猎奇和探秘“的目的来学习古诗词,这没什么可指摘的。然而,对于真正的诗词爱好者来说,学习古诗词不能停留在”猎奇和探秘“。
其次,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究竟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了?两个字”意境“。下面,我以两首《菩萨蛮》为例来说明宋词”意境“的问题。
众所周知,宋词有很多曲调,曲调不一样,词的韵脚,句子的字数,押韵的地方等等都不一样。《菩萨蛮》就是其中一种被很多词人使用过的调子。相同的曲调,不同的词人可以写出完全不一样”意境“的词作来。而词就是以表现境界或抒发感情为主,换言之,词的内容就是”情境“。欣赏词就是欣赏词的”情境“,即”意境“。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
在温庭筠这首《菩萨蛮》中,描绘的是一个美艳华丽的境界:闪烁发光的屏风后,一位刚刚睡醒的美人鬓发如云,几乎要盖住雪白的面庞。她懒懒地梳洗上妆,梳洗好后,又对镜戴花,穿上罗衣和绣着金鹧鸪的鞋子。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的鼻祖,他的很多词作中都会用到”闺阁“词语,例如这首词中的”画娥眉,花面,罗襦,鬓云,梳洗迟“等等。
这首词共44个字,却写出了早晨的阳光,闺房中的陈设,美人的姿态神情,以及画眉梳洗戴花穿衣照镜等等的动作,甚至连衣服上的花样都写地活灵活现。读者在读这首词时,感受到的是一个美艳华丽的意境。这是温庭筠作为”花间派鼻祖“最明显的风格。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对于辛弃疾,喜欢古诗词的读者朋友肯定不陌生。他的词作风格与温庭筠完全不一样,属于”豪放派“的代表。例如著名的《破阵子》,一派沙场驰骋的壮烈豪迈之气。这首《菩萨蛮》依然如此。
作为南宋主战派词人,辛弃疾一直主张宋王室北伐。无奈宋王室偏安一隅,无心北伐,他最后也郁郁而终。这首词作于江西造口。当时金人南下,追击北宋王室的隆裕太后直到造口才停止。而“郁孤台”就是造口一座山的名称。
辛弃疾经过这里,想到当时避难者颠沛流离的凄惨场景和宋王室被金人追赶仓皇南逃的屈辱经历,心中就不禁涌起一种家国之感,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词在山下的一座石壁上。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不断流淌,带走了多少行人的眼泪。青山也挡不住流水,就像当年从造口南逃行人一样。正当作者满腹怅惘的时候,山里又传来几声鹧鸪叫,心中便愈发凄怆。这里的意境是何等凄婉啊!
总之,宋词是古代文学中比较难懂的东西,在词语应用上比唐诗和散文要艰深很多。这无疑会给诗词爱好者造成巨大的学习困难。可是,只要懂得了词的意境,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表现“类似意境”的词语,那么学习宋词就不是一件很犯难的事情了。
古诗词学习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秘诀,个人兴趣最重要,其次就是大量地阅读原作。读得多了,诗词的美自然就会感受得到,而不是仅仅获得一些有关诗词的“奇闻轶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