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从容地面对死亡?为什么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坚信灵魂的存在?之前的我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总是会想到影视剧中那些大义凛然的英雄们,可是由于自己的认知有限,当时总觉得类似场景中的主人公更多的是出于无奈,并没能真正理解他们可以从容面对死亡时的内心世界。然而,我的这些困惑在我读完一本仅仅120多页的书后通通解开了,如醍醐灌顶,在那一瞬间,我认知的电梯又上了一层。
我所说的这本神奇的书叫作《斐多》,中文版的译本是由杨绛先生翻译的,描写的是哲人苏格拉底英勇就 义的当日,和他的门徒们关于灵魂和死亡的讨论,以及最后喝毒药致死的过程。读这本书的整个过程如同看一部情节婉转曲折又发人深省的电视剧,刚开始会觉得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讨论好深奥,随之又会被苏格拉底作为伟大的哲人所散发出的思想的光芒所深深的折服,最后又会对于他的死亡深感痛惜。这本书几乎是我一口气读完的,这感觉就像坐过山车,一但开始,中途不是你想停就能停下来的,但是你同时又会感觉到恐惧和兴奋并存,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下面就将书中的精髓部分分享给大家:
一.哲学就是练习死亡
死亡意味着灵魂与肉体分离。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家就是要追求智慧、追求真理,而肉体对于灵魂来讲是一种束缚,甚至是灵魂的“监狱”,因为肉体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让我们不能看到最终的真理。苏格拉底说到:“带着肉体去探索任何事物,灵魂显然是要上当的。”“要探求任何事物的真相,我们得甩掉肉体,全靠灵魂用心眼儿去观看。”
想要认识真理,我们要让灵魂尽可能远离肉体的影响,摆脱肉体这个监狱,而这就意味着“练习死亡”,或者说在活着的时候训练自己实现灵肉分离,并为最终的死亡也就是真正的灵肉分离做好准备。
二.苏格拉底关于灵魂不朽的四个论证
在《斐多》中,苏格拉底给出了四个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可谓是让人大开脑洞。
第一个论证:对立物循环生成论证
1. 一切事物,都是从与它相反的东西里面生成的; 两个相反的事物之间有两个彼此对称的转变过程;比如说,一件东西变得大一点了,必定是从原先的小一点变成大一点的。弱一点是从强一点产生的,快一点是从慢一点产生的。
2. 生与死是一对相反的事物;
3. 从生到死是一个确实存在的过程;
4. 从生到死有一个与之对称的过程,也就是从死到生,或者叫作“重生”;
5. 死亡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如果有重生,就意味着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不会消亡,而是要在一个地方等待重生;
7. 那个灵魂等待重生的地方就是“冥府”。
8.反面论证:如果死亡过程没有一个与之对称的重生过程,那么宇宙中的一切生命最终都会消亡,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必定有一个从死到生的过程。
第二个论证:回忆论证
1. 我们知道“相等”的确切含义;
2.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没有实现完全的相等;
3. 我们可以通过世界上那些并不完全相等的事物“回忆”起绝对的相等;
4. 因此,绝对的相等不是通过感觉获得的;
5. 我们从一出生就拥有了感觉;
6. 因此,关于绝对相等的知识一定是先于我们的出生就已经在我们的灵魂之中了;
7. 因此,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了;
8. 根据前面的循环生成论证,如果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存在,那么灵魂在我们死后也依然存在。
第三个论证:与“理念”类比的论证
1. 复合物都是会倾向于分解消亡的,而单纯物则可以超出生灭;
2. “理念”是单纯物,它们是神圣的,不生不灭,永远保持自我同一;
3. 具体的事物是可见的,理念是不可见的;比如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苹果,却看不见人的思想。
4. 灵魂是不可见的,类似于理念;而身体是可见的,类似于复合物;
5. 因此,灵魂就像理念,是纯净物,是不朽的;而身体就像具体事物,是复合的,是可以消亡的。
第四个论证:灵魂的本质论证
1. 灵魂的本质是赋予生命;
2. 一个事物的本质就意味着它不能接受与之相反的性质;
3. 灵魂作为赋予生命的东西,不可能接受与生命相反的性质,也就是死亡;
4. 灵魂不会接受死亡,也就是说灵魂是不朽的;
5. 因此,在灵魂与肉体分离之后,并没有死亡,而是退却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存在,那个地方就是“冥府”。
三、论证灵魂不朽的意义
我们都知道,灵魂是最难以把握的事物之一,因为它对感官来说是不可见的,但是又有很多人相信灵魂的存在,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也告诉我们,人类看不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就不存在。
以上的论证除了哲学本身的意义之外,苏格拉底努力劝说朋友和学生相信灵魂不朽还有重要的伦理意义。恰恰因为灵魂是不朽的,我们更需要在活着的时候好好照顾自己的灵魂,灵魂在和肉体分离之后还有很长的、甚至是无尽的路要走。苏格拉底甚至诉诸关于来世的“神话”,来强化朋友们对于灵魂不朽的信念。
四.阅读之后的一些感想
书中讨论的灵魂和肉体的关系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是应该追求肉体上的各种满足还是该追求灵魂上的不断进步,确实让人难以抉择。我的感想是,虽然说身体终究会消亡,灵魂才能永存,但是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大的格局来看待这个问题,就像我最喜欢的那句话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灵魂要通过书籍变得文明,身体要通过锻炼变得野蛮。我想这才是对于当下的我们更有借鉴意义的生活方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