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疏离、收入微薄、居无定所,如果你在前半生就知道自己将要度过这样漂泊平凡甚至微不足道的一生,你还能做些什么?
也许大多数人的答案是提升自己、埋头苦干,期盼终有一天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有的人混混沌沌度过一生,在世间无法留下一丝痕迹。
但在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中,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保姆薇薇安活开拓了第三种人生,成为孤独的街头摄影艺术家。约15万张胶片拼成了她的一生。
01 从天而降的街头摄影艺术家
《寻找薇薇安·迈尔》,是一个关于寻找和解密的故事。2007年在一场旧物拍卖会上历史学者、职业房地产经纪人约翰·马鲁夫(John Maloof)以380美元买下了一个没有标记的箱子中的30000多张底片,大部分是芝加哥街景和街头人像,马鲁夫不仅为这些照片办展览,让拍摄者薇薇安·迈尔成为摄影界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还把他一步步寻访薇薇安·迈尔的过程拍成了纪录片,揭示了她的双面人生: 默默无闻做了40年保姆,去世后却留下十几万张底片、堪称才华横溢的街头摄影师。
胶片被一张一张冲印,就像从天而降撒下的一张网,收集起上世纪50年代美国故事 。这些照片能捕捉街头的细节、微妙的表情和动作、瞬间的情感和氛围冲击。“可以将一个完整小故事的所有细节装进一个框架”。薇薇安生前曾对别人说,自己很像间谍。她确实有一双间谍一样精细而具有穿透力的眼睛。
02 薇薇安·迈尔的双面人生
这是一个充满反差和冲击的故事。一边是默默无闻的社会角色保姆,一边是似乎需要金钱、时间甚至艺术修养的摄影艺术。你能想象得到,当保姆和艺术家两个词放在一起,效果大概就像北大毕业生和卖猪肉并列一样吸引眼球。
一边是海量作品创作,一边是极度压缩的个人生活。完成保姆工作的薇薇安一有时间便走上街头游荡,从悲伤的小丑到啃着面包的流浪汉,从被镜头吓哭的小女孩到从车里震惊转过头的摩登女郎,所有丰富的情感瞬间都被收录那台旧式相机里。除了街头,她的个人生活乏善可陈,曾经借住的雇主家堆满了报纸的房间便是栖身之所。一边是逝去后的名声大噪,一边是生前的缄口不言。在作品被公开拍卖之前,她的照片从未公开发表,人人看她架着一台相机,却没有有兴趣了解里面装进的内容。一边是微薄不定的收入,一边是随性而为的环球旅行。在某种激情的驱使下,她曾经短暂地离开美国,转而踏上欧洲、亚洲、非洲的土地,几乎绕了地球一圈。
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悲剧色彩和人生暖意的交融直抵人心。摄影作品是对艺术家内心和人生体验的最好关照,薇薇安的照片总让人有流泪的冲动。在她漂泊的人生中,粗略算算,只有两个可以说停留过的地方。童年时待过六年的法国小镇圣博内,那个小城镇是母亲的故乡,还有做保姆时一个雇主家附近的草地,她在那里看着那些孩子尽情地玩耍。
她回过两次法国,在那儿第一次和冲印照片的人合作,将自己的作品做成了明信片。而在雇主家,她经常带着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用镜头记录着嬉笑的瞬间。薇薇安不算一个称职的保姆,因为经常自己沉迷于拍摄而忘了照顾孩子们,但有时她和孩子们一起发疯。在生命的最后,这里成了她的安息地。
自由而孤独、暴躁且冷漠、复杂又纯真,一张张照片如同一朵漂浮不定的浪花一次次冲击着人生的海岸。正是这种生命的张力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我们这些人生旁观者的心,也成就了她的摄影。
03 极致的自由、迷人的孤独
平实的镜头语言和当事人讲述,穿插着一张张摄影底片、少量的视频资料,让人感到不动声色的力量。
与其说观众被薇薇安的照片打动,不如说为她的人生叹服。之所以不断寻找、感叹她这一生,恰恰是因为知道这样的人生选择是极少数人能坚定的道路。薇薇安为什么会选择摄影之路?是为了艺术而有意抽离还是受制于心理障碍的无可奈何?也许两者都有。 不管原因如何,她远离了丰富的物质、宁静的内心和长久的陪伴,在掺杂着一丝悲苦和躁动的艺术自由中走进了生命深处。
薇薇安独特的人生轨迹是由一个个细微的选择组成的。选择走上街头还是安于家务劳作?选择主动捕捉表现创作还是一切听从命运安排?世间一切就是如此,围绕着选择和逃避、收获和代价、坚守和放弃徐徐展开人生的画幅。观众无法揣摩主人公为了这一切付出过什么,只是一种内心的热情和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也许一个人的人生不能为其他人解答何去何从的问题,但至少她让我们看到热爱和时间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即使没有一个人会理解甚至知道你所孜孜以求的,你终究会踏上自己的道路。因为人之一生,必定要抓住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那些真正重要的东西。
薇薇安还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她让我们看到,即使在被撕碎搅拌的人生中,创造和审美仍然可以留有余地。在人生的灰暗时刻复盘薇薇安的人生,总让人燃起一丝人生的希望:不论此刻的自己感到多么渺小,人生处在何种低谷,不用就这样轻易放弃,总要尝试着和命运过过招,迎头赶上下一刻来自生活的当头棒喝或是缝隙微光。毕竟谁也不是上帝,最多是一个窃取希望的“间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