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臻知夏
图/网络(侵删)

人的情绪有很多种,有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后者就包含了嫉妒的心理。不管其原因为何,它是个体在感受到不安全、焦虑、恐慌、自卑、埋怨、消沉等杂糅或单一存在的情绪反应。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个“美”不仅仅只是对于个人自身颜值的欢悦,还有对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人或物“多看两眼”的不自觉,这是人之天性,无关乎男女皆是。
个体有时会升出“如果我也和她有着好看的相貌就好了”、“如果能力也和他一样就好了”的感慨。
这些内心反应是自然且正常的,人的喜好大都相通,不论男女都是“相貌党“。有些人在面对样样都比其好的他人时,会将妒火升级,演变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
这种破坏关系不限于同学、朋友、亲密的恋人或是夫妻关系。
A和B从学生时代开始到步入社会,一直都是好朋友。A家境优越,B靠助学贷款生活。A只要有好的东西,都会想到B,在B遇到困境时,A总是倾力相助。A说,“我们是好友,对你好是应该的。而且你也对我很好啊。”
B接受她给予的东西,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但B却在心里将A推得很远,对B来说,“她就是需要我的陪衬,才能凸显她的好。”
将其视为最好朋友的A,却在B的刻意策划下,A失去了领导的信任。A自始至终都不知这是B不下五次至其陷于不利境地,施以的手段。
后者为何会做出这种行为?
自卑让B与A产生了敌意,抱怨A让她时不时体会到被对比的伤痛。B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A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下有着幸福的童年。A可以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才艺进行选择,她有突出的才艺,在各方都比其优秀。 而B却在为上学、生活、日常的花费想尽办法,而无法改变穷困的家庭环境。
B羡慕什么都比她好的A,羡慕A拥有的一切是B所没有的,在为自己悲哀,对她埋怨、敌意的情绪中,她将被撕裂的不甘深埋其间。B需要等待时机,她说,“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公平,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让我讨厌的人失去某样东西,哪怕只是一点,对我来说已经够了。”
看似友谊万岁的关系,在一方怀有这样负性情绪的引导下,即便对方真诚对待,亦只是为其原有的光环添而助力,以此嘲讽她们的不对等。
不合理的信念一旦形成,偏执的个体会任由这种影响其判断的情绪延续,伤人伤己。
被负性情绪长期侵蚀的内心,那深腔的不快、恨意会将己与他人间伫立起一道跨越不过的鸿沟。
我们说人嫉妒的心理存于各种关系,当出现这般情绪时,需要分析它是哪种类型?
人的天性有些无法改变,就比如当遇到优秀的人,看到的是他们特别不同于自己好的一面,不免会产生由己与他人比较的心理,在不满于自身而羡慕或佩服他人的某些能力时,这种心态的转变是正常的。
学习他人的优点,但不要强化自己的不足。要知道别人的缺点,或许在自己身上却没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自负甚高。看到别人长处的同时,精进自身的短处。明确产生有此比较的心态是自然,是属于反应性嫉妒。
个体在觉察到与其自身相关的事件或人物中,所面临的实际的冲击或是威胁时产生的嫉妒心理。
还有一些人对人或事都采取怀疑的态度,在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产生的猜疑而引发的嫉妒,这种怀疑性嫉妒造成的破坏性较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处于家庭暴力下的男方对女方拳打脚踢,有些个案里男方的占有欲极强,对女方和正常异性的交往多有怨言,小至放下脸、多次提醒、跟踪,大至限制自由,暴力相向。
可以看到,男方的嫉妒已将他的思想和行为陷入不理性的层面,自卑、害怕、消沉、猜疑一系列情绪在思想的极具刻画下,因这些负性情绪而升发的暴力也就自然不过了。
武力在某些时候、在某些特定的群体中,或许会成为他们认为的“我是强有力量”的象征。
但事实是这样吗?只有那些需要它的加料才能让其有所体现的人来说,这些所谓动怒下的暴力只会让自己深陷于自卑、弱小的反复叩问里。
一段关系是否令其产生诸如其上的情绪,往往受之的影响因素有多方面。或源于对关系的信心,对自我的否定。人格因素、依恋以及双方的匹配程度都有关系。
嫉妒心理,不能概而全盘否定它的正性方面。
良性下的嫉妒心理,会在一定条件下演化为对自我的改变,促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负性下的怀疑与猜疑、不信任等嫉妒心理,让其深刻地感受到不被需要、被取代的痛苦,个体走不出为其编织的固着,使人难以忍受。
从进化心理的角度来看,嫉妒是出于对亲密关系的保护。不要将嫉妒单一地看作只是一个简单的情绪,其实它是作为人之内心多方面心理情绪的组合,从表面的心态,可以看到被嫉妒者背后演化的复杂情绪。
人从来都是最难懂的物种,其受之影响的情绪有着各种不一的现象,亦是正常。有人说,能读懂一个人,绝非易事。就连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发出感慨,“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别人读不懂自己,有时连自己也无法理解自己。人之行事,人的情绪,多思考,多复盘,尽莫让负性情绪左右了思想,成为负性情绪下的“棋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