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杜骏飞的一篇文章,谈真正的朋友是什么样子,被里面的很多观点打动。
这促使我去想,我们与周围的人,都是一种什么关系。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是群居动物,离群索居不符合人类的社群规则。
经济学里说,人是理性且自利的。资源的有限性,导致人们彼此之间,存在利害关联与利益相争。
那我们与他人,都是什么样的关系?这要分类而看。
如今,“朋友”已是一个被用滥的词汇。就像谢谢、对不起、亲爱的这些礼貌用语,分量已被稀释得几近全无。
事实上,我们与很多人有交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与我们朋友相称。
有个自媒体大V校友说过:朋友就是拿来区别对待的。放到现实交往中,这话没错。但被区别对待的,就不能称之为朋友了。
02
那么,我们交往的人可分为几类?杜骏飞这样划分:
你的同事、业务伙伴,不能算是朋友。因为你们之间只是事务级的往来,甚至彼此也有利害关系。
对这种情况,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体会。当然,这也视工作环境(相对封闭还是开放)、工作性质(比如是业务性、专业性强还是弱)、企业文化(价值观导向)如何而定。
业务伙伴呢,也是基于业务的工作往来,如果抛除这层关系呢,你们的交往和友谊还会一往如初吗?这是需要我们看清和思考的。
你的邻居、时常见面点头的熟人,不算朋友。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熟悉的陌生人。你不会因为多见到某人几次,便跟他互称朋友。
我们常常混淆朋友的定义。
比如,青春的记忆中,对于那些打过几次交道,热情相待、安全交往的对象,都将其视为朋友,掏心掏肺。
在别人看来,你的过度热情和不设防,可能是愚蠢的。而自己往往又会因为得不到同等的回应,难免心生失落。其实,我们根本还未真正触及彼此内心,以及还未有更实质的交集,去参与别人的生活。这样不仅自己累,可能对方也会累。
还有一种是:
互相帮助的人们之间,一般也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朋友。因为这些帮助,有可能是基于契约、伦理、情面、甚至交易。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我百度了一下,看看古今中外的名人对此都有什么样的定义,很多很多。
总的来说,他们从不同层面定义朋友,包括朋友应具有的属性、其反面特征、它的可贵与稀缺性等等。
依据杜骏飞的理解,真正的朋友“会在你的境遇中代入他自己”。在这个意义上的朋友,往往会和你荣辱与共。因为你的悲而悲,因为你的喜而喜。可以分享欣悦,也可以分担忧虑。“你成功,他不妒忌;你失意,他不离弃。”
而更高层次的,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知己,三观接近,志同道合。
在我看来,朋友关乎价值观层面,对彼此的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对对方的喜悲感同身受,了解弱点,也看得到优点,愿意彼此扶持并同道前行。
03
话说回来,之所以作如此细分,也是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拿捏好分寸。
因为就像我们不会足够了解他人一样,他人同样会对我们不那么了解,甚至误解,甚至伤害。
那么,引用杜骏飞的话:
第一,“不要轻易对熟人认朋友”。
拿谁都当朋友,掏心掏肺,真心待人,将自己轻易全然交付,结果常常是自己受到伤害。当然,你的热情可能对别人也是一种负累。
第二,“也不要轻易将邻人当陌路”。
两人称不上是朋友,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不会对他人施以援手,或者我们感受不到来自熟人或陌生人的善意。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这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这么复杂的问题,似乎有很多答案,但又好像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想说的是,我们能做的,就是以更柔软的方式待人理事,尽可能地掌控自己的内心和思维。对他人低期待,对自己高要求。在自己所拥有的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做最好的自己,掌控自己能掌控的一切。在有能力给予自己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不论处于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能内心安稳,应对裕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