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日谈 | 2019.04.09
柴正杰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位教授,也是博导,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满族人,1966年出生,曾获得德国洪堡教席奖,奖金五百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300多万。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下意识的觉得这个是个天才吧!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有天才的话,柴教授真的不能算在其中。

柴正杰高中以前只能算平平无奇,当然高中也是没有多大名气,高考考到了大连轻工业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大连工业大学,学的是制浆造纸专业,大学里面柴正杰也没有上演什么突然开窍之类的桥段,大学毕业后,就当了一名普通的造纸工人。
这就是柴正杰的起点,不是名校毕业,也没有什么家室,自己本身也只是一名普通的造纸工人,那他是怎么逆袭的呢?柴正杰的工人生涯的第四年,他准备复习参加考研,当时想的只是对现在的事业不满意,希望能提高学历,换一份工作。
考研结果出来后,柴正杰顺利成为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一名研究生,并且顺利毕业,这次考研可以说是柴正杰的人生转折点,读完研究生他又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读了博士,随后又进入中科院工作了两年,在1999年,柴正杰出国深造,这一次,他遇到了他的贵人:施一公教授。

当时施一公还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学,这一年施一公团队只收了两个人,一个是南京大学第一名,进入施一公团队之前就已经扬名,另一个就是柴正杰,英语非常烂,基础特别差的中途转行者。
一个人可以没有天赋,但绝不可以毅力和恒心,打动施一公的不是别的,恰恰是柴正杰在工作时期考研的这段经历,因此施一公收下了柴正杰,当时柴正杰要比施一公大一岁。学习英语,学习基础,从入门到能提出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柴正杰用了四年。第五年,柴正杰出师,施一公评价他只有两个字:优秀!

回国后,柴正杰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停过,发表论文多达百篇,被引用超过万次,被誉为长江学者。2017年,柴正杰更是打破了记录,成为首位获得洪堡教席奖的中国学者。
柴正杰拥有如今的成就,全靠自己不怕枯燥的坚持,起点可以很低,天赋也可以很少,但不能缺少努力,汗水是唯一可以补足起点和天赋的东西。
大家觉得,寒门学子,起点低,天赋差,努力有出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