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今天就谈谈什么叫做“审视人生”?谈谈最近困扰我的一些问题——关于建筑自我。昨天开始阅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学到一个新词叫做“统觉”,查了一下,统觉最初由莱布尼兹提出,再由康德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关于认识论的概念。康德认为自我意识的绝对统一性是一切客观性的最高条件。因为,凡是不能统摄在自我意识统一性之下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对象意识绝对地受自我意识统一性的制约。这个说法太晦涩,我结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大概解释一下“统觉”——简单点说,统觉就是以自我的方式来感知和认识世界,也就是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在我们内心形成了某种统一的解释,这个世界也就是自我观念下的世界。
阿德勒提到,5岁以前,儿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牢固的行为模式,世界已经在孩子的眼里放进了一个固定的统觉框架中。阿德勒也提到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压力,意识到延续旧的行为无异于自我毁灭的话,人的不会主动修订统觉框架的。修订统觉,我觉得就是审视人生也是建筑自我。可以想见关于审视人生和建筑自我,并非某种一劳永逸的行为,必定是需要持续改进的。这和人类的懒惰的天性相悖,所以宗教提供了一个相对省事的解决方案,有了宗教,人们就不太需要反复审视人生和建筑自我了,说白了,宗教就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随波逐流。
说回我自己——为什么最近老是在谈建筑自我,说实话其实我是碰到了阿德勒所说的社会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强到了某种程度,可以摧毁曾经的自己,而我又没有完全找到建筑自我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每天都过得焦虑辛苦。不过好的一点是我之前已经有一些基础观念告诉我:舒服才是值得警惕的。
以上是关于建筑自我,下面谈谈随波逐流。那些能随波逐流的人大概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幸福的,就像上面说的宗教就是这种关于人生和幸福解决方案。随波逐流的人避免了撕裂自己的痛苦和审视生活的劳作,这两个痛苦又辛苦的事情对于关于吃喝拉撒的现实生活来说,看起来那么的像无用功。不仅仅是无用功,更像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可是,很遗憾,那些随波逐流的自我都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随波逐流者就没有自我,一种自我在那么多类似的自我中,能叫自我吗?
所以,阿德勒心理学也好,斯多葛派哲学也好,终究抵不过那句: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心理学和哲学都只是建筑自我的材料,而苏格拉底想追问的是自我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