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他人的故事说起

从他人的故事说起

作者: 佛点心结 | 来源:发表于2018-06-20 22:01 被阅读0次

古人云“教学相长也”。诚然,古之人不余欺也。

我们虽很早就会跟着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是,其中缘由不深入去读,还真不见得能体会。

近日,第一次给学生讲《魏公子列传》,生发几处疑问,特在此斟酌一番。


侯赢。

书上写到: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这个侯赢是个隐士,一位七十岁的隐士。那他是何时隐居的呢?又是为何而隐?古人但凡隐居,心中多是对本朝君王或者对这个社会有所不满,无能为力而又郁郁寡欢,于是选择一片山清水秀之地“藏起来”,垦三亩良田,守一方净土,看云卷云舒,邀故人同饮,与日月同醉。自然也有“大隐隐于市”之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而无论哪一种隐居,都是顺从本心,远离尘世的纷扰为好。何以会在七十岁高龄复出?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七十岁的老人看淡了人世间的一切,也应该放下了一切。对于功名利禄自然是如浮云一样。“从心所欲”跟随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害怕任何人的闲言碎语,也没有什么可担忧了。但是,就是这样一位隐士,却在七十岁选择为信陵君效力。虽有“士为知己者死”一说,但是一位经历了几十年岁月,看惯了一切的老者,却为了一位“知己者”而“出世”。

侯赢自己说自己“修身洁行”数十年,不接受信陵君财物,却接受了信陵君的邀请。这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时代的“软肋”。无论是否真隐者,都不会拒“礼”于千里之外。“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那么既然“礼节”相交这么重要,侯生只管以礼相待即可,为何一次邀请就答应了做信陵君的门客?更奇怪的是一场集市的闹剧还是提前设计好的。这场闹剧可以算作是侯生对信陵君的“回礼”吗?

“君子之交淡如水”有来有往,平淡相守不是很好吗?而他自己却在“窃符救赵”这件事上主动出击,有意点拨最终信陵君按照他的计策完成了“救赵”。此时的侯生以门客自居,以为主人分忧为己任,表现过于积极,早不符合他作为“隐士”的身份了。

虽然确实出了个好主意,在三千门客中风光无限,却也为了这件事而丢掉了性命。即使“生死置之度外”,“从心所欲”,那么,返回来他出谋划策又为了什么?如果说是报答魏公子的知遇之恩,那么问题又来了,当年他的隐居完全是一场谋划,因为自己不被重用,不被发现而“隐”。“隐”是为了“不隐”。就像后来的李白,只是选择了一条“终南山捷径”,入世为官。可惜他的命运没有李白好,他等了几十个岁月,遇到明主的时候已经七十高龄了。这是一个有“目的”的隐士。


如姬

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即使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在文献中,也很少正面去描写一位女性。《魏公子列传》中的如姬,像一枚早已经布好的棋子,等待时机而选择置之死地而后生。

如姬的身世描述也是通过侯赢之口来转述的:

“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如姬作为古代女性,其身上有许多大男子所不及之处。

一、孝顺。“如姬父亲为人所杀”可见如姬进入王宫之前大概地位低下,父亲无缘无故被人所杀,视人命如草芥是那个时代的常态。尤其是底层的劳动人民,与牲畜同等买卖。“资之三年”可见如姬对父亲的爱有多深,即使是命如草芥,但是于至亲至爱之人而言,仍旧是非常珍贵的,她整天都在希望都有在谋划,希望有人可以替父报仇。这件事,放在心中三年之久。报仇之心也是非常坚定。父亲泉下有知,也一定要给他个交代。这就是“孝”。

二、有决心,有魄力。当时的情况之下,大概最有可能为她完成报仇计划的就是魏安僖王——魏国的一国之君。所以她毅然决然的想尽各种办法,不惜一切代价进入那个“深似海”的王宫之中,与宫中的所有姬妾一起侍奉大王。但是,后宫佳丽三千,如何在其中脱颖而出,这也是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一次又一次的设计的。拼过了所有美姬,如姬才能成为“最幸”。后来的武媚娘,自然也懂得“以色侍君,色衰而爱迟。以才侍君者久”的道理,才一步步走上了帝王的尊位。那么,如姬如果只有美貌,一定如陈阿娇一样,最终是被嫌弃和弃置的结局,哪里能成为“最幸”呢?

三、敢于决断的灵活。如姬父亲的仇最终是信陵君魏无忌所报,这一点值得思考。魏安僖王对如姬父亲的事不上心,如姬只得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目标瞄准了有三千门客的魏公子。有人在看到这里之后,猜测如姬与魏无忌的私交是不是太好了?有没有可能如姬以身相许??当然有可能,如姬为父报仇不惜一切代价,既然魏安僖王觉得无所谓,那自然得要去找个能靠得住的人。而,无论如何在侯赢策略提出之前,信陵君是没有要如姬报答的意思,大概觉得这根本不算个什么事,但是,如姬会觉得这是天大之恩。魏安僖王没能做的魏无忌可以做。那么,魏公子一定就比魏安僖王厉害了。眼光也是非常不错,才能找准为父报仇之人。

四、感恩之心。这点特别好理解,“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为了报答魏公子为父报仇的恩,是愿意献出自己的性命的,这种“恩”早不是“滴水之恩”,所以,必定是万死不辞的报答。

五、有国家社稷的大格局。魏国与赵国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而齿寒”,如果魏安僖王畏惧秦王威势,而选择不出兵,作壁上观,那么赵国灭亡下一个被灭的仍旧是魏国。发不发兵都会被灭掉,只是迟几天和早几天的区别。这个道理,魏安僖王不愿意听也听不进去,但是如姬是明了的。当魏公子要求她窃符之时,于大于小都不能推迟,更何况能报杀父之仇也不是小事。于情于理也不能推迟,更何况国之灭亡安能有家?再艰巨,她也一定会想办法做到。在如此聪慧的如姬来看,窃符的下场她一定非常清楚。“只认兵符不认人”,有了兵符就有了兵权,可以调动兵马。但是,兵符被偷,追究起责任也一定罪不可赦。好在魏公子胜利了。魏安僖王可能会看在损失不大的份上,给以从轻发落。也许如姬最终被打入了冷宫孤独终了,也许重新获宠…毕竟魏国安全也与她的窃符有关,功过相抵了。

这么重要一个人物,却没能留下更多的文字记载,只能留我们在这里随意猜想了。

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子,一个“修身洁行”的老者,历史将他们留了下来,最终成就了天下无双的信陵君。

相关文章

  • 从他人的故事说起

    古人云“教学相长也”。诚然,古之人不余欺也。 我们虽很早就会跟着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从故事说起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很多孩子说话时眉飞色舞,表达流畅得很,可是一到写作文时却写不出来。其实,我们的语气、...

  • 从故事说起……

    我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先生,是我们市里小有名气的写实派画家,性格孤僻,脾气古怪。我是经编辑部一名同事的介绍,才知道有...

  • 从名字的故事说起

    1.柔和的由来 儿子柔和的名字,来自一位智者对圣经的历年研读。取自雅歌书: 我良人对我说:我的佳偶,我的美...

  • 从Flipped的故事说起

    最近几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阅读,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突然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当然,我有时会走马观花地阅读,仅仅为了...

  • 从桑树的故事说起

    1/关于桑树的民间故事 “桑树从小抈,到老笔笔直。”流传于坊间的这句歇后语后面,还有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对父母十...

  • 故事,从酒店说起

    这还是第一次在夏初的时节来到哈尔滨,相对于秋季的金黄与冬季的雪白,我还是喜欢这个季节的清爽,整个人都会感受到活力。...

  • 从故事核说起

    啄木鸟学院课程听课心得 什么是故事核? 故事核就是故事的核心情节或细节,等于故事的主线。一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故...

  • 从南山南说起的故事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马頔的南山南,在被好声音翻唱后,便火了整个夏天!街头巷尾无处不...

  • 我的故事从我说起

    我叫笨笨,也可以叫我阿笨。我是通过主人的呕心沥血,灵感创造出来的,虽然我是千万个作品里面普普通通的作品,但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他人的故事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nm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