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桑树的民间故事
“桑树从小抈,到老笔笔直。”流传于坊间的这句歇后语后面,还有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对父母十分宠爱单传的儿子,好吃好喝的都仅着他。转眼,孩子已十五、六岁了,父亲不管到哪吃饭,还要带上他。一天,父亲去邻村吃席,因为走得急,就没有等待在外溜达的儿子。
晚上,儿子回到家,一问,知道父亲独自吃了席,正躺在床上休息,他简直是气急败坏,拿把菜刀就在院子里磨开了。
父亲摇头叹息:“孽子啊,都怪我,惯得太狠。”然后,鞋都没来得及穿,翻过窗户,藏到了邻家的羊圈里。
母亲赶紧把枕头塞进被子里,又在被子上撒了些酒。
孩子提着刀,径直往父亲房中走去,母亲怎么也拉不住。“好你个老东西,你倒吃得好,睡得安逸,看我怎么收拾你!”说话间,手起刀落。
“儿呀,杀人是要偿命的啊。”孩子一听,赶紧撂了刀,趁着月色跑了。
流浪在外,没有了父母的庇护,孩子吃尽了苦头。历经过世态炎凉,孩子似乎也明白了不少道理。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被一好心的果农收留。
有天,他跟着老人修整桑树苗。他很好奇,歪歪扭扭的树干,为什么要这么掰掰压压,顺其自然不行吗?
老人笑答:“孩子,这桑树啊,要想长成有用之材,必须从小抈,大了才会笔笔直,若是不管不问,任由它长,最后只能当烧柴。”
孩子顿悟,跪拜老人,辞行回家。
故事的结局是完美的。孩子感谢母亲的用心,从此弃恶从善,孝敬父母。
2/儿子,是一棵笔直的树
儿子还小的时候,我给他讲这段故事,他听不懂。但我还是坚持讲过几次。
后来,他能听懂时,我便不讲了。
我不是个特别严厉的父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喜欢讲个道理,偶尔也会声音略高地训斥或力度轻微地动动手。
每每,儿子外婆见了,心情大为不爽。她会拉着脸,怼我:
“我家两个孩子,长这么大,不要说打,连骂也不曾有过。”
我自觉理亏,以后,教育孩子,便不再当着她的面。
感谢计、划、生、育,为了减轻我养育孩子的难度,只安排我们生了一个儿子。
三字经有云:子不教,父之过,我不敢不管。
我不求儿子成才,但求他成人。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儿子吃完饭,碗里、桌上、地下,都不许留一粒米,他知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直到现在,他都保持着这一良好的习惯。
儿子上学时,我鼓励他多交朋友。
人不能小气,当用则用,能省就省。俗语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人只有通过正当的交际,才能拓宽自己未来的路。
儿子在家门口读的高中,家中常常是男女同学不断,吃饭、住宿更是常有的事。因为女孩子进进出出,以至于邻居以为儿子早恋了。
后来的日子,儿子终于如我所愿,慢慢地长成了一棵笔直的树。
3/如今,桑树直不直,已不关我的事
如今,儿子的儿子已三岁多了(虚岁5岁),我不会给孙子讲关于桑树的故事,儿子讲不讲,那是他自己的事。
在孙子的眼里,我已是个老人。
老人,要有自知之明,能不说的话不说,能不看的事不看。如同一棵行将枯萎的树木,该去的枝条要毫不犹豫地去掉,也好省了养分,让它多活几年。
还能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当尽力而为。儿媳不爱吃米饭,口味偏辣,儿子顿顿不离米饭,还吃不惯辣椒,看似个棘手的问题,只要学会变通,必然阖家欢喜。
卸掉老总的担子,轻松不少。把本该操心的时间,用来读读写写,挺好。
至于传说中的桑树,直与不直,与我无关。
只想,此后的日子,一个人,把自己那些个歪歪扭扭的文字,抈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