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会辜负读书的你——
宋太宗时,地处黄河之滨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盛产茭白。茭白是水生植物,养茭白就要用水。那时,当地的用水都靠官家所修的官渠输送。那官渠每隔三里设一支渠,把黄河的水输送给附近村庄。但是,紧贴官渠附近也有不少茭白塘,那些户主们往往图省事,不从支渠中引水,而是直接扒开官渠放水入茭白塘。
官渠水势汹涌,一有决口,往往一泻十数里,轻者冲毁农田,重者淹没村庄,给老百姓带来无尽灾难。于是,官府明令禁止从官渠中直接扒口子放水,告示贴出去之后,大多数善良百姓都修毛渠从支渠中引水了,但少数种茭白大户因官渠边茭白塘多,修毛渠花费大,仍雇请一些无赖偷偷扒官渠放水。
这样,官渠巡守人员抓住的都是些无家无业无钱的游民,也难以奈何他们。于是,扒官渠放水的事屡禁不止,官渠因此常常决口,使历任知府都大为头痛。
这年,赵昌言被任命为大名府知府。上任伊始,他便派人到官渠附近调查扒渠放水之事,探明了根源在那些养茭白大户身上。于是,赵昌言想出一条好计谋。

这天,官渠守吏又来报告某处决口,系夜间有人偷扒官渠放水入菱塘所致。赵昌言一面派人组织堵口,一面在决口附近各村贴上告示。告示宣布:今后若官渠决口,就从决口一面沿堤三里处茭白塘主那里收敛堵口费用,并摊派决口水灾损失。
茭白塘主一算,若有决口,其堵口费用再加上决口损失赔偿,远远大于种茭白的收入。因此,再没有养茭白大户敢暗中雇请无赖扒渠放水了。他们都请人修上了毛渠,任官渠水从附近流,也不再扒渠了。
养茭白大户偷扒官渠放水,是想减少修毛渠的费用开支,多赚钱。赵昌言摸到了此种底细,便在“赚钱”“赔钱”上作文章,一改由官库支付堵口费用和赔偿决口损失的做法,把这两项费用转派到决口制造者身上,让他们因此而“赔钱”,承受经济处罚,因此刹住了前几任知府束手无策的扒官渠放水歪风。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网友评论